读父子深情 承中华文化
——《背影》一文的主题感悟和文化探索
2021年12月17日有幸参加了盐城市农村初中语文优质课竞赛活动,我执教的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选择这篇文章主要原因有:1.这是一篇经典文章,很多的名家都上过,作为一名语文人,想逼自己一把,发掘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一些独特的视角。2.向朱自清先生致敬,我想我也是个性格松弛需要“佩弦”自警的人,也是个情感细腻不善言说的人,也是个在叛逆期桀骜,为人父懂得的人。3. 向作品致敬,《背影》1925年写成,至今已经近百年的历史,这篇文章伴随了我的学生时代和整个教学生涯,我们再解读文本应该赋予它时代的气息,发掘它文化的内涵。
于是,我确立了备课的基本理念:
1.力求“立德树人”与“学科教学”的融通;
“立德树人”是时代赋予每个老师的责任,我们语文老师当然义不容辞,但是我们又不能在“立德树人”上用力过猛,因为“学科教学”才是我们更为主要的责任。我期望的是不着痕迹、润物无声的“立德树人”。
2.探求“情感解码”与“文化感知”的融通;
文字是散文的外显之形,情感是散文的内隐之质,文化是情感的显像之根。我们在散文教学时,应该是引导学生破解文字密码,体悟作者情感,理解文化之根。
3.探索“阅读实践”与“情感共鸣”的融通。
散文的阅读教学是老师引领下的学生主体的阅读实践,散文的情感是作者那时那地的心理状况,老师要做的就是让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阅读实践感悟形成共鸣,是一种“调频”。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一、认识作者:
主要是让学生知道“朱自华”原名寄托父亲的理想:腹有诗书,才华出众,光宗耀祖;“朱自清”是他自己未经过父亲同意自取的名字,寄托自己的人生追求:宁可死去也要像屈原一样廉洁清白。这是两种价值追求,也是朱自清“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伏笔,从这些文化常识中,我引领学生分析感知朱自清“傲骨铮铮”的形象。
接着让学生速读文本,感知“父亲”的性格特征,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关爱孩子、慈爱、细腻……
二、了解背景:
我提取了文本首句话“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并着重理解“不相见”的意思:能见却不见。我追问原因后出示父子矛盾纠葛,然后就矛盾追问父亲的形象,很多孩子就有感而发:霸道、自私、专制……
三、课文赏析:
我结合文末“我不知何时能与他相见”给学生设立了讨论话题:是什么让“不相见”的父子重归于好的呢?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很快的找出了相关因素:父亲对儿子的关心、疼爱、不舍、宽慰……
课堂上学生找了“他回头看见我”一句,让我很是惊诧,“看见”“看”就一字之差,却是意蕴绵长:“看见”是想看但不确定是否在,但是有希望在;“看”是知道看的目标就在那里,没有想与不想的心理。这一细节的发现让我对学生的才情感到惊叹。我适时的告诉学生,朱自清的文章用字极为考究,叶圣陶夸赞他的文章一个“的”,一个“了”都需要用采用。
在这个环节里,我指导学生着重品读了第三次背影的语句,我准备了四种风格的配乐,让学生在选择时对语段的内涵进行甄别,这样就理解了文本内容、把握了文本情感基调;配乐朗读时我给了学生自主尝试、个人展示、相互点评、集体朗读等形式让学生读出画面、读出情感。
在理解感知“父爱”的同时,我追问学生,和好是几个人的事?还有谁我们没有分析?学生很快会意,分析的过程中忘记了“我”,然后通过相关语句的品析体会“我”对父亲的情感:关爱、理解、愧疚……
四、厚读感悟
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应该把眼光放远,远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然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篇名文所蕴涵的真精神。若只拘泥于欣赏真挚感人的父子之情,则眼光就未免太短浅了。——季羡林
如果仅仅将《背影》解读到“父慈子孝”的层面,显然如季羡林先生说的“太短浅”了。我们不妨再深入分析一下:朱自清与父亲的矛盾其实是必然,因为一个是封建家长,一个是进步青年,他们所受的教育,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是不同的。五四思想影响下的朱自清向往的是民主自由,而封建家长的作风是独断专制,有着天然的矛盾。一个家庭的矛盾可以交托给时间和亲情慢慢融合,那么,两个时代的矛盾又该怎么化解呢?
当然,这个问题对于初二的同学来说显然是有难度的,我给了他们范例: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差事交卸,母亲去世,家境突变, 父亲本该是最需要安慰的人,但是他却安慰作者,体现了他“仁爱”的一面。
然后告诉同学们,“仁”是中华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之一,那么,你还能从文章读出什么呢?
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很好的发现了:“我赶忙去搀他”反应的“孝”;“借钱办了丧事”的“孝”;“忙着讲价钱”的“俭”;“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让”;“不知何时能与他相见”的“良”……
在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借钱办丧事,让家庭状况更是雪上加霜,这种行为时下我们已经不提倡,我们提倡文明节俭,但是当时的社会文化现状就是如此,就像是朱自清父亲纳妾的事,我们现在也不允许了,但是当时社会这是正常的现象。对于过去的文化,我们不能以当下的价值标准评价他的好坏,但是我们可以在继承中改进,在改进中弘扬,中华文化历经5000年,这是我么的骄傲,更是我们的财富,我们要秉承、创新。
五、美读共情:
父亲的“背影”定格在“我”的眼睛里,
父亲的“背影”铭刻在“我”的心坎里,
这是深沉如山的亲情;
父亲的“背影”深沉在岁月里,
父亲的“背影”流淌在时代里,
这是源远流长的文脉。
我们珍爱亲情,
我们秉承文化!
六、美文荐读:
《父亲的爱》是不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曾觉察。
教学之得:
整节课下来,我感觉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有:
1.对“父慈子孝”的解读到位,并且能紧紧地贴着文本;
2.对朗读的训练到位,采取了指名读、集体读、赛读等多种方式,并且有机的进行了自评、互评、师评;
3.对学生品读文本、感悟情感、理解文化、文化自信等方面进行了很好的兼顾;
4.文本挖掘深度适中,并且给学生适当的范例,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
教学不足:
1.激励性的机制使用不到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很好的调动到位;
2. 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没有能充分打开,课堂的生成较少;
3.课堂的活动设计还比较单一,语文的实践性、活动性特征体现的不太明显。
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发现不足、改善不足,这是每一位老师的工作职责,我将在探寻教育艺术的道路上继续孜孜以求、踏实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