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此话题,源于6月1日的一则新闻。曾任日本农林水产省事务次官的熊泽英昭向警方自首在家中杀死了44岁的儿子。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案发前几个小时,家附近的小学开运动会,儿子抱怨太吵了,和他争执了起来。儿子激烈的言语和暴躁的举动让他担心,儿子会产生“无差别杀人”的念头,于是他拿起刀“为民除害”。
并不想议论这位父亲的行为是否太过冲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万事皆有不为人知的溯源,深不见底。在儿童节里杀死自己最亲爱的孩子,无论如何都是桩极其悲痛的事,不忍心将疮疤剖开审视。
想说的是新闻里提到的“茧居族”,这是日本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指那些与外界零交流的人,少则半年多则几十年不出门,几乎与世隔绝。这并不是现在才有的现象,早在2005年,就已有了这一族群,不过当时他们的名字不大好听,叫“下流社会”。受杀子新闻的触动,我翻出了那本早已泛黄的书。
书的开篇,是关于“下流族”的测试:
1.年收入不足自己年龄的10倍(以万日元为单位,换算成人民币大概是年龄*6500元)
2.不考虑将来的事情,快快活活地过好每一天
3.觉得人应该活出自己的色彩
4.期望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想虚度此生
5.事事嫌麻烦、不修边幅、生活不规整
6.喜欢自己一个人独处
7.生性朴实,不喜欢标显、不出众
8.服饰不追逐流行而是展现自我风格
9.觉得做饭吃饭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10.经常吃零食和快餐
11.待在家中玩一整天电脑游戏或上网而不会厌倦
12.未婚(男性33岁以上、女性30岁以上)
尽管作者通篇都在论证“下流族”的不好,想极力唤醒民众不要“自甘堕落”,但读者往往自有判断。譬如对这个群体的冠名,如果不是作者的先入为主强行命名,大多数人在看了上述的测试题后,应该都会用个更美丽的名字,比如“随性”,或者“自我”。
为何会用“下流”一词?看看作者自己的表述。
所谓‘下流’不仅仅是收入的低下,其人际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热情、学习意愿、消费欲望等也全都较之一般人更为低下,概而言之,即是对于全盘人生热情低下,其结果直接导致收入很难得到提高,单身的比例也极高。
作者认为这群人“疲疲沓沓走路,松松垮垮生活”,“能力低下”,“欲望低下”,是故,用了“下流”。然而“下流族”其实很正常。
在都市郊外的新兴住宅小区里,年龄相仿、收入相近的人,居住在式样雷同的房子里,开着相似的汽车,所有人看上去都差不多,一副小康即安的样子,而这被视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而从根本上就缺乏从“下流”向“中流”提升自己的志向,从“中流的中层”向“中流的上层”靠拢的意欲也极其淡薄,甚至从来就没有考虑过会不会从“中流”跌至“下流”。
为什么人类要不断攀登险峰?是因为期待着险峰之颠有令人惊奇的美景。倘若已经攀登至七成的高度,并且明知险峰之巅根本没有什么美景,而七成高度的地方却是山花烂漫、乱云飞渡、美不胜收,那么谁也不愿花费气力去攀登峰顶。下流阶层的不求上进就跟登山是一个道理。
“下流族”的生活很切合“享受当下”的理念,也可以说,很“自我”。书中的调查列示:
选择“以自己的方式自由生活”的,阶层意识为“上流”的占58.3%, “中流”占57.5%, “下流”则占到了75%。
在生活中重视自我主张的人(自我主张派)和没有作出如此回答的人(非自我主张派),如果比较两者的阶层意识,则自我主张派的人“下流”者居多。
从家庭形态来看,“下流”者大多独身一个人生活,或者与父母住在一起,由夫妇二人组成的家庭(妻子是专职家庭主妇或兼职做计时零工)也比较多,但是夫妇二人加孩子组成的家庭很少。
从职业的角度来看,“下流”者男性大多为自由打工者,而“下流”者女性则以做零工、计时零工、派遣雇员和自由打工者居多,在家当专职家庭主妇的较少。
“下流社会”里,“宅”是标配。那位被杀的“茧居族”儿子,便是标准的“下流族”。
阶层越往“上”的人,对户外活动的兴趣越大,比如旅游、休闲、滑雪、骑车旅行等,还有少数人喜欢打高尔夫球。而大部分属于下流阶层的人明显偏爱电脑、互联网、视听设备以及电视游戏等,不喜欢与别人接触,而稍显内向、自我封闭的倾向十分明显。
在被问及“感到幸福的时刻”时,“上流”的男性大多选择享受美食的时候、全家在一起的时候以及与好友在一起的时候等;而“下流”人群则大多选择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轻松休憩的时候,选择让身体充分活动的人较少,由此可见不喜欢与别人接触正是这一人群的主要特征。
看书的时候,忽然想起一篇微信上的鸡汤文,《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然而至少现在,在中国社会,这种随性自我的价值观仍是不普遍的,很多人还在拼命的工作学习,也许是因为大多都还没达到“下流”族的年薪标准,衣食无忧仍是个梦想。
然而未来呢,90后的“非主流”,00后的“二次元”,会让“下流族”成为这个社会的主流吗?整个社会不再具备强烈的上升意欲,人们有着固定的工作,即便“下流”也快乐安定。阶层开始固化,少数精英分子管理着国家创造着财富,众多的社会大众则消费着财富,过着“唱唱跳跳”快乐无忧的生活。这样的社会,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