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论》下篇之写在读后感前面的杂言

休谟在《人性论》下篇集中讨论了人类的情感,诸如骄傲与谦卑、爱与恨、德与恶、正义与非义。他认为这些情感都是以人性的自我观念以及自我利益为对象产生的,而这些情感产生的最基础的原因是人生的苦乐。

比如,凡能产生快乐感觉并与自我相关的任何事物都能刺激起骄傲的情感,自然界的巍峨高山或翻波巨浪能够刺激或震撼我们视觉,但对我们的心灵并不能产生那种骄傲的情感,除非把自然界美景置于我的关系中,即我的家乡或我的祖国,当这种关系建立后,我们心中才会升腾起那种骄傲的情思。

所以,休谟认为,情感不是自然的或原始的一种形成或性质,它是建立在我们的印象和观念上的一种精神现象。不仅如此,人类还会基于自我利益而发明出新的情感,比如正义与非义。我们的道德观念其本质是保护公共利益,是对于人性中舍远求近的弱点的一种防御机制,是为了人类更健康且长远的发展而发明出来的,如果没有这种发明,人类社会必会陷入混沌蒙昧之中。

《人性论》的下篇显然比上篇更吸引我们的注意,上篇过于抽象,但却是下篇讨论的基础。下篇主要是探讨人性中这些情感的生成机制。在休谟看来,人性是一种科学,不同于解剖和生物学,他认为哲学也可以解释这种科学。

说到哲学,脑海里很容易浮现出世事洞明的大儒形象,他们珍贵稀少如晨曦中的寥寥寒星。其实,我以为人人都在哲学中,掀开哲学的神秘面纱,它就是研究各种关系的一种修为,围绕着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天这些关系,用人类独有的语言,发明一些名词,对这些关系进行解释和追根溯源。

为什么说人人都在哲学中?最简单一个例子,我女儿Moon,6岁。上幼儿园前我看她自己找出来的裤子是那种可以做睡裤的休闲裤,穿着很舒适,就是看着有点松垮和随意。我立刻去衣柜翻找更合适的裤子让她穿上,她随即两眼翻泪反驳说:“穿衣服是我自己的事情,为什么一定要穿你找的衣服?!”我竟呆了一呆,由着她穿着那条裤子上学去了。我意识到她已经开始搭建自己的关系网络,确立自我和周边关系的边界。

这就是哲学,从生活中产生,并教会我们生活。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人性论》下篇之写在读后感前面的杂言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