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而不比

孔子说:“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广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结,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结却不顾道义。”

孔子最善于以此种精妙的对比来阐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精准无比,不服不行。

在古文中“周”是团结的意思,土地和人口几乎被全包围,可不就团结在一起了嘛。而“比”是勾结的意思,看起来就像两个人拉拉扯扯。

君子善于团结他人,是以参透人心之后的周到,甚至是极致利他的服务。我有位老师,实习生的生日她都记得,别人要走了她还准备了一个蛋糕为她庆祝生日。如此细节,不服不行,这才是君子之道,是深入人心的真诚,是真正的团结。

我也曾在学生组织的管理上运用过,有学生退团,我通常都善待之,对其理由不予置评,同时送上美好的祝愿,有肯反馈意见者,还送一份走心的小礼物。不敢说成效怎样,时至今日回看,不少学生依然乐于与我交往,请他们帮忙爽快答应,部分还成为我所指导新的学生组织骨干。还听闻有学生说“王乐老师在心中是特殊的存在”,甚为感动。

还有对于学生之间的组织“冲突”,我向来一笑置之,去留随意,组织间交往也是随心随意,这本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而是共生共存的共同创造。可惜,很多组织的指导老师不这么想,他们强调“归属感”“忠诚”“互斥性”,把学生一个个搞得剑拔弩张,彼此敌视,把组织搞得像“狼群”“死士军团”。

我也承认在一所大学里,优秀的学生是有限的,资源更为有限,可以此种“比而不周”的方式将学生笼络在一起,又能创造出什么“丰功伟业”呢?关键是这些笃信于此的学生走出校门之后如何适应真正的团队协作呢?亲眼所见有学生为了奖助学金相互攻讦,为了一官半职相互拆台,实在惨不忍睹。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喜读《论语》,更不是每个人都接受儒家文化。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应该成为群体思想之常态。孔子不也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作为儒家文化的认同者,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升自我不是为了攻讦他人,否则与比而不周的小人何异?

做一个太阳,尽力穿透乌云;若不能,不妨做一粒种子,蛰伏在严冬,只待春天破土,尽力开出自己满意的花来,自然也能够芬芳这个世界。

第40期下周有目标,我们一起周而不比,努力温暖他人。加油!共勉。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周而不比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