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的爱情?”
这大概是世界上最复杂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那么它是否有科学的定义和标准?是否能够精确地测量?又是否具有普适的方法和手段?
有人说:找另一半,要么是找“另一个自己”,要么是找一个“期待中的自己”。
看看身边,好像确实如此。在我初入心理学门槛的时候,我的导师跟我说“亲密关系是最好的照妖镜”,不是很能理解:一个先前几十年都毫无交集的人,怎么可能理解另一个人的内心?
周末参加了一场“关于我们的爱情故事”团体工作坊,来自华中师范大学心理中心的余海军老师用一个半小时时间,带我领略了一番关于“爱”的别样体验。
工作坊中有一个小活动:请认真思考写下自己最看重另一半的5个期待,我的答案如下:
包容:需要的时候,可以是一方宁静的港湾;
上进:永远保持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知力;
耐心:不怕重复、反复;
勇敢:敢于面对一切,包括自己内在的缺失;
平和:遇事不急不躁,慢条斯理。
余老师又分别从特质、能力、态度、现实条件、性爱等5个方面提供了诸多选项,可以从中随意挑选以替换自己所写下的词。5轮下来,我一个都没有换,其实再给多少我都不会换。在我看来,另一半的标准应该是自己内心认定的,而不依附于外在条件。这个世界上优点多的人举目皆是,但绝对不存在一个我们理想中的“完美爱人”可以囊括所有优点。
而在分享环节,当我认真审视这5个期待的时候,发现它们无一例外,也是我对自己的期待,并且很多是我目前没有做到或做得不够好的。扪心自问:
我有没有时刻包容妻?
我有没有一直保持着向上的力量感,不颓废,少沮丧?
我有没有保持着十足的耐性,和她一起去解决遇到的所有问题?
我有没有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和自我内心的缺失,坚韧而不放弃?
我有没有理性平和,不发脾气,温柔和善?
的确是没有的。那我为什么又如此期待妻呢?这不是典型的“双标”吗?
再回过头去看文首的那句话:“找另一半,要么是找‘另一个自己’,要么是找一个‘期待中的自己’”就好理解多了。而“亲密关系是最好的照妖镜”这句话也在这个小小的游戏带来的反思中深入我心。
中国古人讲“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做反了,基本上是“宽以待己,严已律人”,“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自己品格低下,习惯恶劣,却希望他人,特别是另一半如同圣人,实在荒唐可笑。
作家张德芬曾有一句话很流行:“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仔细想想,说的是一样的道理,我们对他人的要求折射出的往往是自我的缺失,尤其是那些自己做不到的。如果我们不去反思,不去纠正,那基本上就是在破坏关系的路上狂奔,终究难得幸福。
所以,意识到这世界上的确存在“另一个自己”,至少存在于我们的脑海里,我们理应更加善待之。
余老师后面的要求更有意思,“上天因为嫉妒我们的幸福,要将这些期待一个个拿走,最后只能留下一个(最多2个),怎么选?”
我几乎毫不犹豫:其他的都可以不要,“包容”是绝对需要留下的。我还用了一句解释词:“征服世界的英雄也有疲惫的时候,需要一处安定的港湾小憩。”我认为,家是讲爱的地方,所有的功成名就,世俗要求在这里都要靠边站,只是包容,只是温暖,自会让每一个平凡的生命也开出不一样的花来。不过,这个要求其实挺难的,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
那就从自己开始吧,先做好自己,不不苛求他人,这样的爱意更具力量感,这样的幸福,更为持久,深入。
还有两点小技巧:
爱情很多时候是两个人的事情,最好的爱情是彼此同步。如果有一方跑得太快,不妨停下来等一等,因为人生不是赶路,而是享受爱与成长的过程;
当隐性的感受无法表达时,不妨借用动物形象、物品想象等使其显象化,让对方更好理解。
词人林夕曾写过一首《相爱很难》:
也许相爱很难
就难在其实双方
各有各寄望怎么办
要单恋都难
受太大的礼会内疚却也无力归还
也许不爱不难
但如未成佛升仙也会怕爱情前途黯淡
爱不爱都难
未快乐先有责任给予对方面露欢颜
得到浪漫 又要有空间
得到定局 却怕去到终站
然后付出多得到少不介意豁达
又担心 有人看不过眼
无论热恋中失恋中
都永远记住第一诫
别要张开双眼
确实很难,但若不只是用眼睛看,多用心感受,用脑思考。也没有那么难。毕竟,人类进化了几百万年,不都是靠这一个字成为宇宙间唯一的奇迹吗?
-END-
乐途高歌
【微信号】WangLe52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