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间颜色如尘土”和“人间风月如尘土”的对比赏析

作者:珂夕

蝶恋花·窈窕燕姬年十五

【作者】王国维【朝代】近代

窈窕燕姬年十五,惯曳长裾,不作纤纤步。

众里嫣然通一顾,人间颜色如尘土。

一树亭亭花乍吐,除却天然,欲赠浑无语。

当面吴娘夸善舞,可怜总被腰肢误。

先说说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据王国维友人刘蕙孙回忆:骡成市大街罗家住的胡同里有一卖水的老虎灶。经常有一位打水的姑娘生的亭亭玉立。刘季英看到了就对王国维说,我们以这位姑娘为素材写首蝶恋花,于是便咏出“窈窕燕姬年十五,惯曳长裙,不作纤纤步。”两句。然后让王国维做下面的,便有了《蝶恋花》。

其实从第一句“窈窕燕姬年十五”中,我们就已经可以推出这首词的大概内容:要么写恋人以诉相思,要么写美女以表赞美。显然,此词属于后者。叶嘉莹先生对此句做过深层次的解读,说此句仅用七字就已兼含有“写境”与“造境”(王国维《人间词话》)之双重意境“写境”我们是可以理解的.就是交代莹先生对此句做过深层次的解读,说此就是交代了性别、籍贯、年龄。用“窈窕”二字写这个姑娘的身形体态是十分优美苗条的。至于如何“造境”,叶嘉莹先生说跟引用背后的“文化传统作为象喻的一种,而引发联想有关”。我是理解不太透的,故不多赘述。一个女子穿着长裙,裙摆曳地而行。虽是清代,但是也不是所有人家都能这样穿的,所以说这位女子家境必定是不会太差。而后“惯曳长裾,不作纤纤步”更加使得这种高贵优雅体现出来,尤其是“惯”字,更是对身份前伏的映衬。“纤纤步让人想到的是活泼调皮的随意感,“不作”二字对身份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并暗含了对女子从气质上展现出来的精神上的高贵,使得人可以联想得到这样的场面:胡同之中,一妙龄女子,缓缓而行,举止优雅,高贵端庄。至于这样一个姑娘为何会来打水,不作考究。

然后就到了我们需要重点叙述的“众里嫣然通一顾,人间颜色如尘土”二句。“嫣然”二字出于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说的是登徒子跟楚襄王说宋玉好色,然后宋玉说: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嫣然即代指“东家之子”,也就是东边邻居的女儿,一笑可以迷住所有的公子,然而自己未曾答应与她在一起,已说明自己不好色。“颜色如尘土则出于陈鸿《长恨歌传》中的“顾左右前后,粉色如土”,说的是唐玄宗在没遇到杨贵妃之前,看了整个后宫的妃子,觉得她们面色如土。这其实就为后面写杨贵妃之美做了铺垫。同时,也更能够与和打水姑娘的身份高贵呼应,引用的好处也即是在这里得到了体现。而“通一顾”三字,最早出于宋代陈师道《小放歌行》之中,陈氏原诗是“春风永巷闭娉婷,长使青楼误得名。不惜卷帘通一顾,怕君着眼未分明。”“通一顾”即仔细看一遍的意思。二句总的意思是:她在人群中回眸一笑,可以让其它女人失去颜色。将北方女子华贵但不做作的质朴之美体现得恰到好处。关于百度上说得很明显的对比手法,即将打水姑娘与“人间”的女子群体作对比,她在人群中一出现,就觉得其他女子不堪与比,黯然失色了,因为那种源自天然的窈窕身姿和嫣然之貌,是如此的清新脱俗。这一层对比其实已经将打水姑娘之美拔出在众女之上。事实上,最让人觉得妙的还是在身份的前前后后的写实暗示,然后呼应,以至于让人产生联想。

蝶恋花·鱼尾霞生明远树

【作者】周邦彦【朝代】宋

鱼尾霞生明远树。翠壁粘天,玉叶迎风举。一笑相逢蓬海路。人间风月如尘土。

剪水双眸云鬓吐。醉倒天瓢笑语生青雾。此会未阑须记取。桃花几度吹红雨。

这是北宋词人周邦彦的一首爱情词。

整个上阕都在交待恋人们所处的环境,为下阙写人做铺垫。第一句“鱼尾霞生明远树”中一“霞”字,点名时间为黄昏。当然,也有可能是早上,但是“明远树”即远方的树有清晰的亮色,将后面这种可能排除了。所以我们很轻易可以想象得出这样的画面:黄昏时的苍穹中,散飘着几朵鱼尾霞,金黄色的余晖将远方的树林镀上了一层的亮色。更远处的翠绿的草地像海洋一样蔓延无际直到与天相接。“玉叶迎风举”将视觉从远处拉回了近处。浓绿的叶子迎风而动,叶的绿深而圆润,清风徐徐。就在这样的宁静祥和而又美好的情境中,恋人相逢了。然后就有了我们需要重点叙述的“人间风月如尘土”。

“蓬海路”是仙境的代指,学者沈家庄认为这可能暗示了女子的身份是身为风尘女子的女道士。当然,如此的环境,是为女道人居住之地也不无可能。但我并不认为是对的,私意认为这仅可能是个风尘女子,这里对仙境的暗指是为了和下阙中的把酒言欢的朦胧感呼应,或者说埋下伏笔,亦或者对前文所写的环境的最高赞美。

“一笑相逢”自有一种一见钟情之感。换句话说,这种极易产生的感情,也是风花雪月的生活中所常见的。但是作者并不这样认为,他认为这两个人的爱情是纯洁而高尚的。写他们相逢,让人觉得风月场上庸俗的爱,皆如尘土一般低下、卑微。即是为下文开了好头,而后的所作所为,皆顺其自然。同时,也是对感情的升华。这首爱情词也属于朦胧词。虽然有明确的意象和具体所指,但作品整体呈现出的却是一种朦胧的、幻化的境界。两人相逢感觉就像笼罩在迷离的仙境之中一样。这种朦胧感,突出了境界的空灵和飘缈,渗漏出一种奇特的诱惑力。使人们觉得“人间风月如尘土”是可能的。人们艳羡于他们的相逄,并且在迷幻中,使得这种飘渺的虚无成为一种可以想象并存在的。

综上,其实“人间颜色如尘土”和“人间风月如尘土”的异同是明显存在的。相同之处有二:一是“如尘土”的出处是一样的。王国维可能是从周邦彦这里化用过去的。二是都运用到了对比和比喻的手法,突出了所写之物,并将推至高峰。不同之处有三点。一是就对象来说,前者写的是人,而后者写的是爱,是相逢。二是对比手法运用的区别,前者是人之美(实)与人间的所有女人之美(虚),实对虚,后者是爱(虚)与人间的风月之爱(虚),虚对虚,但是都相对相衬。三是前者直接将人之美推至高峰(总结前文),后者则更多的是为下文做铺垫,承前启后,没有总结。

个个巫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关于“人间颜色如尘土”和“人间风月如尘土”的对比赏析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