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中有一句一般人不太注意的话:“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仔细品味其实蛮有意味。
这句话,课本上的翻译是这样的:“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更)觉得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这当然只是直译,而没有把它的真义揭示出来。
“倚”,就是靠着。这是一个很随意的动作,不必有意地采取什么特殊的姿势,怎么舒服怎么来。不用“依”而用“倚”,区别就在这里,“依”显得过于依赖,过于沉重,而“倚”则很是散漫,很是舒畅。为什么倚的一定是南窗而不是北窗东窗西窗呢?这首先是由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决定的,我们这片国土位居北半球,历代的房屋大多都将窗户设在南面,就是因为便于采光,避免寒冷的北风的侵袭;同时,陶渊明的诗作里有“种豆南山下”,有“悠然见南山”之句,由此可见,他的住所南面是山,住所靠山,这就颇有“移门欲就山当枕”的潇洒和况味。举目随便一看,便是绿树青草覆盖的山峦,可以欣赏斜阳草树,可以观玩晚霞流岚,可以察看飞鸟回还,可以聆听松涛传响,可以观看细水流淌。山,往往把自然的景物和色调全都融入它的怀抱了,对于一个热爱自然、回归自然、乐天知命的人,你想从造物中得到什么,造物就会毫不吝惜地赐予你什么。陶渊明的“倚南窗”,其实倚的是他乐于相处的自然。“寄傲”,课文将它翻译作“傲世”, “傲世”当然不是指陶渊明看不起世人,而是指他窥见社会污浊后的一种与世情的决绝,这种翻译未免有点狭隘。以陶渊明的性情,他将思想周流于万物,已经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了,哪会动不动就说我看不起这个世界呢?这里的“傲”应该是指一种对自己人格的自信,对自我追求的认同,而这样的自信和认同是当时一般人体会不到的。一般的人还沉迷、沉醉于功名利禄,还熙熙攘攘地拥挤于焦灼不安的路途上,而陶渊明却在弃绝官场后得到了内心的宁静,得到内心宁静的诗人从丰富的自然中得到了精神的滋养,再回头观看那些为名利而整日像蚂蚁一般奔波的人们,就更为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当这种对自我的认同占据了他的脑海,他就拥有了一种掌握了自己命运、俯视芸芸众生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傲”,说到底,就是具备了他人不具备的生活哲学并且认为这种哲学高于其他生存哲学的一种满足感。
“审容膝之易安”的翻译基本上是正确的。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为什么才能容纳膝盖那么大小的地方会让一个人心灵更容易得到安宁呢?深入探讨,它至少包含这么几个意思:第一,我对这个世界的需要是很少的,世界纵然极大,对于我这一个生命,却只需要很少一点。陶渊明深受佛教思想影响,佛经里有个典故,说“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对于一个人,你所需要的东西越多,你的欲望越强烈,你就会越得不到安宁,而崇尚简单却能让人容易满足,从而容易得到身心的自由。这样来看,这里的屋子只是一个象征,象征着追求的单纯和对物欲的超脱。第二,心灵的自由远远地胜于对物质的追求,一个注重内心自在坦然、充实丰盈的人就会忽略生存的条件。物质条件虽然简陋,但不妨碍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倘若一味地追求享受,那么,形体就会驱使着心灵做出许多不愿意做的事情来,这绝对是陶渊明不愿意的。第三,地方虽小,但心灵却可以无限大,地方越小,越说明这个人的注意力不在追求生存的质量上,而在追求生命的质量上,而是有着更为高远的追求和情趣。不被地方所约束,那么,心灵就更容易得到安定。
我们学习文言文,不是将那些词句的意思理通就算是完事了,还需注意到中国人的生存哲学就隐含在那些文字背后,它言约而意丰,需要我们用心体会。就像这两句,虽然看似简单,但品来却是含义无穷,令人击节赞叹。怪不得聪明灵秀的李清照也非常喜欢它,将自己的绰号命名为“易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