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的故园 -鲁迅

  暮年的朱安曾经叹息一般地说过一句话:周先生其实对我也蛮好的。是的,几十年来,“周先生对于我来说,也是非常好的”。我就怀揣着这句从内心深处生长出来的话,带着一丝淡淡的激动和感怀,在那个春日的午后,走进了鲁迅祖居。
 那个被称为“周家老台门”的祖居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幽深凝重,花木扶疏,是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的住宅。我去拜访的时候,没有其他人,整个院落显得极为宁静,春天薄薄的阳光先是被云雾遮挡了许多,然后又被树荫阻隔了许多,勉强投影到门楣、墙壁、地面的已经显得更为稀落,所以,看过去,处处都是或浓或淡的暗影。暗影映衬着积年的古旧——油漆剥落的门板,黝黑陈旧的窗棂,空寂冷落的屋室,让人生出一丝深沉而悠远的惆怅。
 

  那个故居分为两进,记录着周家生活的楼房在后面一进。我在那儿采取的是一种慢慢地踱步一般地行走的姿态,仿佛下意识地要尽可能地多观赏,多品赏,多体味。看到吃饭的地方,我想起的是鲁迅父亲的咳嗽,那样的咳嗽里带着一丝躁动和烦闷;看到会客的地方,我想起的是鲁迅祖父的舞弊,那场舞弊把整个周家带入了深渊,也改变了一个孩子的生活轨迹;看到鲁迅母亲的房间,我想起的是从日本被唤回的鲁迅新婚的那两天晚上就在那儿沉默地看书。而当看到鲁迅诞生的那个房间时,我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就是在这里出生的那个孩子,写出了那么多无人替代的作品,滋养了一个民族的灵魂。
  在那个阴冷的故居里,我在两处地方站立了许久的时间。一处是鲁迅的居室。那个居室就在院子南边,站在窗户旁,可以看到它并不宽敞,甚至称得上是狭窄,里面仅有一张床。墙是黑的,床是黑的,就连地面也是黑的。我不知道那是不是它原始的面目,但我一看到它,马上就想到一个孩子颇为郁愤地躺在那儿,早早地睡醒来,梳好辫子,穿好衣服,拿上母亲好不容易搜罗来的物件,去典当,去买药。渐渐地,他长大了,就从那间屋子出发,先到南京,然后到日本,然后北京,然后上海,然后把他的名字传递到整个世界。以至于罗曼·罗兰看到刻着他名字的小说以后,哭了。在那样的日子里,不要说是屋子里面,就是我站在外面,也感到一丝令人抖颤的寒意。所以,不论怎么想,那个很多年前睡在那间屋里的人身子都是紧缩着的,那种感觉,让人马上联想到“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的冷峭和峻厉。
  

  还有一处自然是百草园了。唯有走向那儿的时候,我带上了一缕隐隐的喜悦。那儿是鲁迅童年时代的乐园,在我从小学过并且数次讲过的那篇名文里,鲁迅浓墨重彩地记述了那个地方带给他的乐趣。在时光最为缓慢的童年,他在那儿嬉戏过,品尝过桑椹和覆盆子,捉过蟋蟀,拔过何首乌,在雪地上捕过鸟雀。从后来听到的消息看,那个园子现在是颇为不同的。但在我去的时候,那儿空敞得惊人,整个园子看不到一处绿色植物,更莫说昆虫和鸟类了。只有四壁高大的墙静默着,围裹着一地的苍凉。就是一只老鼠跑进去,也会眼泪汪汪地跑出来。我站在那个门口很久很久,却始终没有迈出哪怕一步。想起有人问到鲁迅那个园子时,鲁迅的回答:本来就什么也没有。真的,什么也没有。在那一刻,忽然才真正地读懂了那篇文章。
  

  在鲁迅的记述中,三味书屋离他的童年极为遥远,那种心理的距离留给我的印象极深,所以,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年少的鲁迅要走很长的路才能到达学堂的。直到身临其境,才知道那个书屋离他的家很近很近,近到就隔了一条马路。在故居旁边的“咸亨酒店”就着茴香豆和豆腐干喝了一阵绍兴花雕之后,带着一点淡淡的醺然,我到了那个对于我来说几近神圣的地方。我知道,鲁迅在那儿读过五年书,我知道那儿挂着一张象征着“禄”的画有鹿的中堂,我知道那儿有一张特殊的桌子。我站在那个不能进去只供伫望的门边时,天气已阴了,光线很是昏暗,映照得里面也是一片黯淡。看不清那张画,只看到若干张古旧的矮桌静默在那儿,黑黝黝的。我睁大眼睛去寻找,最终看到了右边最前方的那张桌子,想到就在那张桌子上,一个未来名满天下的文豪曾经背着老师偷偷地描绘过绣像,不知不觉中,笑了。我站在那儿凝神的时候,似乎还看到了桌子一角深刻着的那个“早”。那个字,我记忆很深。还记得小学学到关于它的故事的时候,我们也纷纷效仿,结果招来老师的一顿批评。那时的困惑是,为什么鲁迅做得,我们就做不得。等到感悟到真正的答案时,已是多年以后了。
  

  从三味书屋出来,已有风吹起来了。微微的蕴含着江南甜香的风,从街头那边刮来,拂动发梢后,又轻轻地刮了过去。就在那时,我看到了几只船,泊在窄窄的水中。它们的蔑蓬是黑色的,呈半圆形,中间夹箬,看上去真如一叶。记得周作人在他的《乌蓬船》里曾写到如果坐到那样的船里,蓬顶离头顶只有两三寸,可以随意地把手放在船舷上,也可以把手露在外面,然后在夜里听着潺潺的水声去往西陵。当年鲁迅离开家乡的时候,是不是就是乘坐那样的船只呢?在以后的日子里,那桨橹欸乃的声音,是不是经常会出现在他的耳边呢?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那里是鲁迅的故园,而最终,他把整个国家当作了故园。是的,他就是从那里走出去的,越走,他的眼界越广,心胸越大,境界越高,背负越重。我们尊敬这样的人,就像在那方空气中我们不知不觉地把那份敬意凝炼一样。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先生的故园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