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费先生的博士论文,是费先生的成名作。他带我们来到了太湖边一个名叫开弦弓的小村庄,对这个村庄的方方面面做了大量详实的研究,晚辈们称为“解剖麻雀式”的研究。学界有评论——费先生开“微观社会学”之先河,从小角度切入,探讨中国乡村这一宏大的主题。
不过,我好奇的是这本书究竟和建筑学有何关系?为什么同济建筑系和清华建筑系不约而同的把它写入了推荐书单?为什么有人说同济的中国建筑史课程受它的影响很大?读完我明白了。《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彭先生提过:“建筑是生活的容器。”所以,了解熟悉生活才能做好建筑。而费先生用《江村经济》全面细致地记录了村庄的生活。这种观察和研究正是我们设计之初,前期调研时可以学习借鉴的。
学酥润自己是这样认识本书内容的。如果《乡土中国》是那个过去中国的骨架,那《江村经济》便是骨架间的血肉。费先生记录了开弦弓村的方方面面——春种秋收,婚丧嫁娶,祭祀节日,商业贸易,经济生产——细密生动,好似标本。后来,费先生又做了云南村寨的研究,逐渐发展出自身独到的微观视角,找到“微观观察+类型归纳”的研究方法。费先生笔下的村寨成为了那个我熟悉又陌生的中国的样本切片,诉说着它们所代表的广大村庄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