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样读书,可以根治阅读痛点
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一句话,让我豁然开朗——“任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意思就是说,不管明朝来多少人马,对策都是集中优势兵力,攻其一路。凭借着这个策略,努尔哈赤全歼了明军。
你读书的时候,只要掌握方法,迅速找到并记住精要,就可以了。记住一句话、一个结论、一个方法或者一个故事,然后记住几个支撑观点的核心论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非常容易
第一课 管理自己的知识系统,为知识做减法
如何利用一生的时间,是一个划分人群的分水岭。
make more time,这句话的意思,不是拥有更多的时间,而是让时间更有意义。
知识并不是由思想观念和知识点构成的,知识其实是一个又一个小圈子的人一起“制造”出来的。大家信奉同样的理念,有很多共同的主张,即使有争论,但大家还是都在不同的领域向同一个目标努力。
我们想要进入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应该选择创始人的代表作,也可以选择当下一个集大成者的著作作为入门书。
第四课 了解一个知识领域,只需读三个人的书
中国的知识系统是在民国时期第一批海归回国之后才正式与世界接轨的。那一代的留学生我们也很熟悉,很多名字如雷贯耳:林徽因、费孝通、梁思成、金岳霖、胡适、鲁迅、丁文江、张君劢(张幼仪的哥哥)、陈寅恪……他们那代人写了大量的开宗立派的书,比如《中国建筑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小说史》。所以,如果我们想快速了解一个知识领域,如果觉得读“开创者”的书比较困难,不妨直接读他们的书。
第九课 掌握两种基本思维模型,阅读速度提升10倍
· 很多人自以为会读书,但其实一年都读不完三本书。你别觉得这种人少见,其实大部分的文艺青年都是如此。他们除了忙工作,就是看电影谈恋爱,并没有时间读书。他们的共同问题是:读书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娱乐,但是同样是娱乐,读书不如看电影轻松。· 相关统计显示,中国人平均一年读书不超过4.56本,这个数字还包括了大量的教材。相比之下,欧洲人却可以每年读20本书。
而犹太人每年读64本书,远远超过中国人。· 但是,还有一些比他们更忙的人,这些人可能是政治家,也可能是商界大佬。他们一生手不释卷。比如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不管去哪里,他总是随身带着一本书,不需要交谈的时候就专心读书。还有一位中国地产界大佬,据说他每年在知识付费平台上听一百本书。从这些印象中,大家是否看出其中的一些规律?
第二,越富有的人,越不喜欢读技能类的书。很多政治家喜欢读文学、历史书籍,也喜欢读名人传记。商界精英查理·芒格除了爱读经济学图书之外,还喜欢读生物学、心理学和商业史类的书籍。这是因为判断力、理解力和说服力,是每一个精英的必备能力,否则他连捍卫自己财富的能力都没有,又如何拓展事业呢?而普通人只是把工作当作一种任务,恨不得每天少干活多休息,自然没有这三个方面的需求。
精英人士读书是为了:·捕捉视角提升判断力;·寻找思维工具提升理解力;·掌握素材强化说服力。
大神读书,不会按部就班地从头读到尾,他们都是在积极阅读,或者说:他们简单了解一本书之后,大概翻一翻书,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点,然后就可以“猜”出书中后面的内容了。
第十课 人类的基本思维模型:严父思维和慈母思维
大儿子不争气,没有努力工作,就赚不到钱,小儿子勤奋努力,业绩也好,所以赚钱多。大儿子应该向小儿子学习。小儿子应该得到奖励,而不是把自己赚的钱分给大儿子。而慈母思维的核心是:我们这个家庭要和谐,不能这个孩子亿万富翁,那个孩子则受穷挨饿。所以,如果小儿子赚钱多,就应该交给家里一部分,我再补贴给大儿子。这样我们一家人才能更团结,家庭气氛也更和谐。
[插图]图7:严父思维和慈母思维的主要主张[课后作业]
第十一课 知识树(上):深化了解两种思维模型
严父思维的原点是:强调个人奋斗的价值高于一切;而慈母思维的原点是:强调集体的和谐高于一切。
第十五课 怎样做好一份“知识树笔记”
“知识树笔记”必须具备三个要素:核心论点、关键证据以及分论点之间的逻辑。
第十八课 课程总结和操作心法
有段时间我对《冰与火之歌》很感兴趣,所以就查了这套书的相关信息。
很多文学著作的翻译都会写这样全面介绍一个领域的书,读这样的书有助于我们理解一个行业的全貌,效率会非常高。
我的建议是,大家如果想进入一个比较理论的行业,比如心理学、经济学,一定不要急着问究竟该读哪本书,先找一本这一类介绍性的书,了解一个全貌之后,自然就知道“开创者”、“分歧者”和“综合者”是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