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观后随便说说

期待已久的电影《白鹿原》终于在昨天看了首映,总的感觉是没有失望也没有惊喜和震撼。早在93年于《当代》上看了小说,后又于97年,04年分别购买了盗版和正版小说,反复不知看过多少遍。对小说可以说基本上全然了解。尤其对盗版倾注了大量心血——改错字和作批注。

小说洋洋洒洒五十万字,以白鹿原上白鹿两家从清末到民国结束近半个世纪的明争暗斗寓于风云变幻的社会历史变革中。气势恢宏,关系错宗复杂,人物性格鲜明。展示出了白鹿原上有血有肉的纭纭众生及近现代中国历史风情画卷。真的如巴尔扎克说的,小说犹如一部民族的秘史。

小说看过数遍,而且是百读不厌,每次读过还会有新的理解。当然对拍摄成影视作品有所期待,对于影视作品能否真实全面反映小说内涵期望值尤其过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能否拍成电影也就慢慢失望最后走向了平静。本人也觉得要想拍出真正的白鹿原确实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谁知,去年在网上一查——当然也算我贼心不死,居然看到《白鹿原》已拍成,而且在柏林电影节获奖,预计于八月大陆公映,这么等呀盼呀,终于等到了昨天。

我之所以说没有失望,是电影还是在相当程度上展示出来白鹿原上人们原生态的生活,在几十年社会风云中人们的生存状态。影片对于鹿子霖和田小娥的性格塑造还是有一些体现,尤其是对田的命运的揭示深刻而到位。影片拍摄的画面也很大气,显示出了北方那种气势磅礴苍茫的壮美。时代的哄托转换自然。整个影片洗练简洁,剪辑也流畅。影片去掉了小说很多人物和情节,只以白嘉轩、鹿子霖、田小娥、黑娃人物关系和命运为主线,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国共争斗对原上人们的影响,几个主要的大事件如抗粮,农运,国民党的反扑清算都作了如实反映。电影也没有象宣传搞得那样浓墨重彩渲染情色关系,而是通过人物的生活经历与命运的转折自然衍生——也许是审查和剪辑的缘故也未可知,让人觉得真实而生动。每当看到那一望无际波浪翻滚金灿灿的麦原,仿佛置身其中,心潮澎湃。一定程度上,导演王全安给我们还原了小说中的白鹿原。

但是电影仍然没有突破。小说反映的是一群丰富多彩的原上的众生相,一个风云变幻的历史画卷,一部荡气回肠的民族史。由于导演的功力和认识水平,和他以往的影片一样,只能关注个别人尤其是女人的命运,在把握这种宏篇巨制上明显力不从心。影片场面宏大,但是缺乏历史画卷的大气和灵气。拍摄手法有如老谋子的翻版,造势有余而故事不足,人物刻画尤其缺位。通遍看来,除了鹿子霖的多样性人格有所展示以外,其余人物基本是故事中的一个符号,没有任何鲜明特色,这种影片要获真正意义上的大奖基本很难。既然是反映原上的百态众生和中国波澜壮阔的社会历史,单靠几个人物走走过场显然不够。缺少些关键性人物串场,人物缺少心理描写,人物缺少个性化语言是这部电影的致命伤。为了原汁原味,影片采用方言亮点,但演员因为不熟悉方言而表达生硬,毫无感情色彩,这为感染力折分不少。演员选择不到位也是败笔。张丰毅的白嘉轩英气有余而土味、老练、深沉、心机不足——个人认为李保田老师是不二人选,田小娥再怎么装扮也看不出是个丰韵的农村少妇。鹿兆鹏形像木纳萎缩,无论如何与一个机智充满活力的共党对不上号。刘威从在尘埃落定中的表现看绝对可以胜任鹿子霖一角,而根本与鹿三不贴合。白孝文的演员苍老,温顺缺乏小说原型的帅气狡黠与浪气。

对于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小说原著中的人物和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是不能缺少的。如称为白鹿原上的精灵——白灵;白灵与兆海投掷硬币决选信仰;串起白鹿两家关系线的世事洞明的朱先生;兆海和朱先生的抗战;兆鹏白灵的地下生活;白灵之死;白嘉轩设计巧换地;国共两党的明争暗斗和相互屠杀;共党内部残酷的大清洗等等。当然由于有些内容太过真实而敏感恐怕难以通过,但通过缩减田小娥戏份适当增加如上内容,这对塑造人物哄托主题的作用是无庸置疑的。剧中除对鹿子霖带恶的善有所展露外,白嘉轩带善的恶(本人总结)基本没有体现。象原著中白嘉轩对冷先生说的“我们是一个铜子一个铜子挣下的,人家是靠卖尻子(指鹿子霖)得到的”,鹿子霖最后在刑场叹到“天耶耶,姓鹿的还是没有斗过姓白的”这种个性化语言影片中基本没有。朱先生的“你们要折腾到何时为止”绝对是神来之笔而电影却弃之不用。如果再增加白嘉轩如何算计鹿子霖的地,如何偷偷去看闹学潮的女儿,如何发誓断绝与女儿的关系,后听到工作队说女儿死后放声痛哭的情节,无疑对白嘉轩的塑造及全剧的丰富和感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惜导演——至少我看到的这个156分钟版本没有这样作。

回头来看,电影《乱世佳人》之所以是一部无法超越的伟大的艺术作品,是因为得益于伟大的编剧和导演。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白鹿原》观后随便说说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