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她们会牢记我的话,会做你的乖孩子,踏实地做力所能及的事,勇敢地进行自我斗争,很好地战胜自己。”这是一个从事美国南北战争的父亲写给妻子的信,这段话中的“她们”指他的四个未成年的女儿:美格、乔、贝丝和艾美。
读过作品后知道,美格容貌出众,长大想成为一个淑女,最终她拥有了自己的爱情,嫁给了一个普通家庭教师;乔无论是长相,还是行事,都像一个男孩子,她富有个性,不愿随波逐流,渴望成为作家并不断地写作,最后如愿以偿;贝丝身体瘦弱,得了一次猩红热差点送了命,她酷爱音乐,弹得一手好琴;而最小的艾美则是一个金发碧眼、温柔善良的小美人,她最喜欢的是画画。读完以后,我们很愿意向占据美国名人堂达百年之久的作者露易莎·梅·奥尔科特致敬,作为一位杰出的女性,她没有将笔触伸向那些或富足或贫寒的家庭,而是着眼于像千千万万个家庭一样的普通家庭;她没有把眼光投向最后在某一方面做出伟大成绩的孩子的成长,而是着眼于几个普通女孩子的生活;甚至最后,她们的结局也没有一个掺杂进离奇、浪漫、新鲜、巧合等因子,仍然显得充满了凡俗生活的素朴色彩。那么,她要通过她的写作告诉我们什么呢?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有怎样的许许多多的家庭,便构成一个怎样的社会,而国家、民族的风貌、文明、崇尚、追求、精神便也就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故而,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目的便在于对未来的向往和引领——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社会,我们就塑造怎样的国民。因此,这部小说最为突出的意义就是,它告诉我们,家庭教育是极为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并不一定表现在培养出了什么伟大的彪炳史册的人物,一个民族诚然需要这个,但它决定于诸多的偶然,而必然要做的,则是引势利导地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个任务学校未必就能完成(小说中,艾美受到老师的侮辱,母亲愤而让其退学,但并没有放弃对她的教育,就是一个例证),孩子人格、修养、道德、追求的培养,主要还是来自家庭。作为组建这个家庭将并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成人,是要对孩子负责的,而一旦对孩子负责了,将他们教育好了,他们拥有了健康的心智、良好的兴趣、崇高的修养、广博的爱心并且克服了身上存在的诸多缺点,那么,他们便可得到普通人的幸福——又有多少普通人能顺风顺水地得到幸福呢?父母给孩子的最好财富,便是能从长远的未来生活的目标出发给孩子以拥有幸福的心态和能力。如此的家庭培养出的如此的国民,便最终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基石。
小说中,父亲只有最后才正式出场,自始至终,他作为一个影子存在,但从前面引用的这句话中,我们仍然能窥见他对孩子成长的关注和关心。父亲的教诲是带有强烈的理性色彩的,他的话充满了哲理性。而母亲马奇太太,则扮演着像诸多母亲一样的角色,她操劳家务,担负重任,但时刻不忘记对孩子感性的教育——就事论事,就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纠结、矛盾、犹豫、错误进行疏导和引导,不但解决她们成长的烦恼,并且指明一个努力的方向。
马奇先生信中所说的话,可以说是对成长时期需要具备的素质的有力概括。“踏实地作力所能及的事”,“力所能及”,照顾到孩子们的年龄特点,你不能揠苗助长,将其催熟;而“踏实”则是一种态度,不能任意为之,全凭好恶,半途而废。这个时候,我们就接触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不同的民族教育孩子,都有相似的要求,但表现出来,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孔子对中国学子的要求,那么,美国呢?
圣诞节的时候,马奇太太送了每个孩子礼物,第二天早上,孩子们惊喜地发现,每人的枕头下都放着一本书。“这本书她很熟悉,因为书中的古老故事讲的是最完美的人生。乔觉得,这本书能真正引导朝圣者踏上漫漫人生路。”其他三个孩子也得到了相应的书,而令人感动的是,“大家都坐起来,捧着书,谈论着”。节日的最好礼物是书,母亲觉得理所当然,而孩子们则兴味盎然。读书不是“力所能及”的吗?而读能起到精神引领作用的书同样也是力所能及的。要求归要求,而作为教育者的成人则必须适时适地用合理的方式来满足,来引导。这种家庭教育方法,是值得我们深味的。
获得了别人的礼物,最为自然的做人原则就是要加以回报,用中国话说,哪怕这个人是自己的母亲,用西方话说,尤其是对待始终在付出的母亲。这也应该是力所能及的。在收到圣诞礼物之后,四个孩子分别为母亲献上了礼物,尤其是平时最懒惰的艾美,早早出门,冒着严寒,克服自私,为母亲换来一瓶名贵的香水。结果把马奇太太感动得热泪盈眶。小说中,马奇一家的孩子和隔壁的富翁劳伦斯家交往,劳伦斯喜欢像他死去的小孙女一样的小贝丝,邀请她到家里弹琴,并且也送了她一架琴。作为相对困难的马奇家的孩子,作为回报的就是为劳伦斯先生做了一双鞋,老先生在正式的回信中说,他从来没有穿过那么好的鞋。可以说,一架昂贵的钢琴和一双朴素的鞋子在这个时候是等值的。劳伦斯先生有钱,买一架钢琴不用费什么事儿;贝丝有心,做一双鞋子是她这个年龄的孩子最高能力的体现了。感恩不也是力所能及的吗?“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不也是力所能及的吗?
有怎样的母亲,就有怎样的孩子。马奇家虽然不富裕,但他们却注意到比自己还贫穷的人。圣诞节的早上,马奇太太碰到一个讨饭的穷人,本来接济一下也就够了,但她却跑到人家家里去,看看缺什么。等回来以后,她号召她的孩子们去救济那一家。孩子们全部爽快地答应了,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最后,她们收获了“善良天使”的称号,也收获了帮助他人的快乐。作品中通过孩子们的话,将《圣经》中的“爱邻如己”扩展成“爱邻人胜于爱自己”,母亲和孩子们实践的就是这样的训诲。同样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她们其乐融融,也将这种快乐传递给邻居家一个羞涩、孤僻、寂寞的男孩子,使他变得阳光,变得大气,在这种感情濡染下的男孩又将这份爱回馈给了马奇家的孩子们。你从这里完全可以感觉到,邻里之间的相助的真谛:不但是物质上的,也是精神上的,而一家传递出去的爱能点燃另外一家的生命激情,这种激情潜藏着,流播着,就构成了一个健康的社会。这对于未来的社会成员,也是必备的一课,而这一课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来实现。
成长中不仅有明朗的日光,有温馨的话语,有巨大的收益,自然,也伴随着痛苦和挫折,苦恼和伤怀。自己要发展,在这发展中难免伤与痛;自己要与他人相处,在这相处中难免矛盾和冲突;自己要走向社会,在这走向的过程中难免碰撞和隔阂。如何处理好类似的问题,作品可以说提供了一个个经典的范例。马奇先生在信中所说的“勇敢地进行自我斗争,很好地战胜自己”不是架大而空的泛泛而谈,而是有着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自我斗争”,就意味着在成长中必须抛弃某一部分而拥有另一部分,舍弃与生俱来的,具备生活需要的,这可以说是一个痛苦的历程;“战胜自己”,则昭示着成长往往就是超越,只有超越往日的旧我,才能出现一个更光鲜、更亮丽、更丰盈、更成熟的新我。这个新我,应该是道德的、先进的、文明的、高明的新我,而不是相反。
孩子们是渴望冒险的,按照罗素的理论,这大概还是源于天性——天性对贫乏、枯燥、重复的厌倦和逃离,但冒险往往会付出不必要的代价,而且这种代价不一定能被处于成长期的心灵接受得了。所以,作品提出,要从平凡中寻找快乐,发现快乐。有一天,四个孩子加上母亲都讲起了一天的经历,从那些琐碎的叙述中,如果你抱着猎奇的眼光去看,是没有任何惊喜可言的。但无论是孩子,还是母亲,都觉得那些平凡的事情就是生活的真实组成,自己需要做的,就是去品尝,去享受。她们讲得津津有味,听者也是专心致志。这应该说是最伟大的生活道理,一颗专注于冒险、离奇、起伏的生活的心灵是危险的,一颗不能发现身边琐事中的欢乐因子的心灵是麻木的,投入生活,然后发现美感,然后去品味真意,生活的真味就在这里。
不要贪得无厌,家庭提供的已经够多了,要懂得“尽情享受已经拥有的福分,努力做到受之无愧,免得福分增加不了,反而被完全收走”;产生矛盾时,要抱着健康的心态去处理,要学会宽容和理解,不然,光你心里存在的邪念就足以消灭对方的生命;“要是自负,再出色的天才也会一事无成”,真正的美德不怕长期埋没,只要自己知道拥有它,并能恰到好处地利用,就一定会感到满足;虚荣是成长的大敌,为此,我们将会付出许多不必要的代价,甚至引领我们走向一去不返的异路,要时刻警惕不让虚荣心控制了自己。“普通的小户人家虽然每天都为生活操劳,却可以拥有真正的幸福,一点点地缺衣少食,却使偶然的福气带来甜蜜温馨”,不要想着一步拥有数不尽的财富,不要奢求那些被金钱罩住的爱情。由四个女孩身上存在的不同的缺点造成的不同结果,作者通过那个通情达理、睿智明哲的母亲重复着类似的道理,每一个道理都产生在孩子们成长的关键点上,每一个道理都引来一片新的天地,每一个道理都给孩子们的心灵成熟带来了助力。
玩乐是人的天性,也是每个孩子发自内心的渴望。这部作品也涉及到这一永恒的话题。四个孩子,一个希望睡懒觉,什么也不去做;一个希望只是看喜欢的书,其他事情都抛掷在一旁;一个希望不做功课,玩个痛快;一个希望把所有的心思放在她的布娃娃身上。这些想法和念头,在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于是,作品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方案:既然什么也不想做,那么,就来一个试验。走过成长期的人都能预料到结局:开始是兴奋和放纵,紧跟而来的是空虚和无聊,而由此,精神变得怠惰懒散,活着没有了兴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谁也不会帮衬彼此;原来赖以寄托的东西也变得陌生起来,它变得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充满乐趣。而这个时候接踵而至的劳动,则充满了快乐。马奇太太的教育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就像她有时利用写信来教育孩子一样,这次试验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道理诚然是重要的,然后现实的说服力却更强。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到,马奇家的家教是成功的,它不但使每一个孩子得到了健康的成长,而且使她们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生活和怎样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但不论怎么看,这种教育方式我们都略感陌生:我们也会意识到成长的诸多问题,但我们思考的角度和采取的方法却与之有着本质的不同,正是这种本质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国民。很明显,这部作品涉及到的教育方式没有一个能离开西方基督教思想的土壤:“我先要长途旅行,才能看得见你的天城。万一我迟到了,你要替我说句好话”,“满怀希望,不要偷闲”,“拥有爱、庇护、安宁和健康,这些都是生活的恩赐,比什么都珍贵,是金钱买不到的”。所有这些,包括前面提及的帮助邻人,宽容他人,具备美德,学会感恩,不能偷懒,这些,我们都能从《圣经》中看到相关的教义。这就令人无限感慨了:马奇太太,一个平凡的家庭妇女,却与生俱来地拥有如此丰富的教育资源,而她的任务,就是将这个资源利用好罢了。相比而言,我们的母亲在这方面则显得贫乏了。
克服疾病,身体上的,心理上的;拥有美德,生活中的,理想中的。孩子们就那么一路走来,来到人生的节点:“今天我读《天路历程》,读到基督徒和期望徒排除万难,来到一片长年开满百合花的怡人芳草地,在那儿愉快地歇息,如我们现在一样,然后继续向目的地挺进。”贝丝的话,似乎是对那段成长历程的总结。成长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年龄小就可以为所欲为更是一个荒诞的借口,健康成长是一份担当,一份责任。“排除成难”了,我们才会真正成熟起来,我们才会拥有这片芳草地,而它则会引领我们走向一个更为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