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笔|态度

注意你的态度

因为它能影响你的想法

注意你的想法

因为它能决定你的言辞和行动

注意你的言辞和行动

因为它能主导你的行为

注意你的行为

因为它能变成你的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

因为它能塑造你的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

因为它能决定你的命运

1

作者介绍:

吴军,著名学者,投资人,人工智能、语音识别和互联网搜索专家。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现任丰元资本创始合伙人、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学院董事等职。

吴军博士曾作为资深研究员和副总裁分别任职于Google公司和腾讯公司。在Google公司,他和同事一同开创了搜索反作弊研究领域,成立了中、日、韩文产品部门,设计了Google中、日、韩文搜索算法,领导了Google自然语言分析器、自动问答等研究型项目。在腾讯公司,他负责了搜索、搜索广告和街景地图等项目。作为风险投资人,他成功地投资了数十家硅谷和中国的高科技企业。

吴军博士著有《数学之美》《浪潮之巅》《大学之路》《文明之光》《硅谷之谜》和《智能时代》《见识》《态度》《具体生活》等多部畅销图书,并多次获得包括文津奖、中国好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在内的国家级图书大奖。

(以上来源豆瓣)

2

近期书单准备了吴军博士的5本著作,并依次谈谈感想,分别为《态度》、《格局》、《全球科技通史》、《见识》和《浪潮之巅》。先介绍去年和今年的3本新书《态度》、《格局》和《全球科技通史》,再讲前几年出版的《见识》和《浪潮之巅》。往后还会介绍他的其他作品如《大学之路》、《文明之光》、《智能时代》、《数学之美》、《硅谷之谜》、《具体生活》等。

3

《态度》是一部个人成长类的著作。吴军博士通过写给两个女儿的家信,针对她们在成长过程遇到的有效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理解并赚取财富等具体问题,以及如何洞察世界、人生等哲学问题,给出了诚恳的建议。这是一个父亲对子女的谆谆教诲,满含情感和期许。

这本书其实挺适合家长阅读,尤其那些准备送子女出国留学的家长。书中涉及许多著名学府就读时会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之道。比如我们在大学应该学什么,如何选择学校和专业,怎么写科技论文等等。了解一些还是极有帮助的。除此之外,我们可以从中学得很多颇为智慧的经验。由于都是具体事例,读来并没有鸡汤文的感觉,更像是与一位智者在交谈。

我个人是非常认同吴军博士的大多数观点的,这些观点会内化融合,不断进化我的教育理念,这也是我通过大量读书要达到的鹄的之一。

4

前段时间在解读高普尼克的《园丁与木匠》时,明确指出了一个观点:子女不是家长的私有财物,他们具有独立的人格,同样需要尊重。我们与子女间存在基因传承关系,但不能就此将自己的意愿转嫁给他们,特别是要求他们做到连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

在子女面前,榜样的力量要远远大于说教。我们应该通过自己的不断精进,以此来影响孩子。多倾听孩子的想法比发表意见更重要。如果他们提出一些特别新奇的想法,要加以引导分析,多鼓励实践,剔除一些危险的成分,保留可取的价值。如此我们下一代的思想才能进化,才能超越前人,超越我们这一代。

5

吴晓波写过一本书《大败局》,总结了中国第一批“股神”们,没一个有好下场的。因为他们都不是理性的投资者,而是过度的冒险家。说的便是,人一旦习惯获得短期利益,境界就很难高得起来了。多关注长远,少盯着眼前,才能走得更远,投资和人生都是一样的。如果相信这个时代,就应该跟着这个时代走,而不是反着来。

以此引申,就要谈到读书。以成绩论英雄仍是这个社会普遍的观念。不可否定,成绩是选拔人才的重要工具。不过以成绩作为读书的目的,眼界就偏短浅了。读书的目的不能仅仅为了成绩,更不是为了进入一个好的学校。我们在和子女谈读书问题时,首先自己要认清读书的本质,读书是为了让自己能够真正立足于社会,并且能够成为有用之人。

我们现在正处在人类历史上第四次重大技术革命的关口,前三次分别是以蒸汽机为核心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电为核心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革命,这一次将是以大数据和机器智能为核心的智能革命。

未来,大部分专业的生命周期都会远远短于自然人的寿命,因此人一生从事多个专业的工作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不具备足够强的学习能力或许很难在未来社会立足。

6

另外要说的一点是,人不能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适区,安逸的生活只会消磨意志。就好比读书,如果一味读些浅显的小说,网络文学,对你是不会有任何帮助的,思想只会停滞不前,更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宽泛,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获知一切,手机似乎成了生活中最重要的伴侣。微博、朋友圈、抖音等等新时代的产物大量占据了我们有限的时间。这是社会发展必然要经历的阶段,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时代的产物能够维系必有它优越可取之处,否则便早已淹没在时代洪流之中。

有些微信公众号的文章质量非常高,我也爱看。但以此取代读书我认为是不合适的。这些评论性和总结性的文章作为知识体系的补充非常棒,我是极为推崇的,但它们不能占据知识架构的主要地位。由于篇幅原因,大多数文章只能讲一个具体观点,前因后果通常都被省略掉了。没有上下文,一个孤零零的观点,形成不了知识体系。这些观点,只有放到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中,才能理解它们的地位和意义。如果之前对某些知识缺乏一个大致的了解,读了那些文章后,难保不会以偏概全。

结语

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First Year

天添书香阁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随笔|态度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