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笔|唐山大地震(纪念版)

1976.7.28

3时42分53.8秒

人类永远铭记

1

作者介绍:

钱钢:上海大学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为《解放军报》记者、《 中国减灾报》执行编委、《三联生活周刊》执行主编、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总策划、《南方周末》常务副总编。

著有《唐山大地震》、《大清海军与李鸿章》(原名《海葬》)、《大清留美幼童记》等著作。

《唐山大地震》是钱钢最为知名的一部纪实文学作品,作为一个亲历灾区的记者,他的所见所闻是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的。说来也巧,在读《唐山大地震》之前刚好读完徐怀中老师的《牵风记》。未曾想,钱钢与徐怀中竟是师徒关系。

2

为什么10年后才去写《唐山大地震》,钱钢也说过,1976年不可能写《唐山大地震》,完全不可能。当时的政治环境还是批“四人帮”,之后又是对越反击战。政治环境不允许,很多话不能讲,思想是禁锢的。

即便《唐山大地震》发表以后,也遇到了很多麻烦,比如《唐山大地震》的第七章《大震前后的国家地震局》,触及了地震预报这个敏感问题和国家地震局内部的矛盾。其实我倒觉得这一章写的挺客观的,完全是一个事实的陈述,而且看得出钱钢对于地质科学家是怀着充分的理解和尊重的。多半是那些上层领导不愿承认曾经的无知和决策失误吧,这是中国人劣根性的一部分,此处便也不多讲了。

3

在读这本书之前,映像中的唐山大地震是源于冯小刚2010年的电影作品,不过电影是根据张翎的小说《余震》改编的。影片所展现的那种生离死别,那种刻骨的伤痛,视觉冲击即便多年之后依然会偶有浮现。特别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那种心灵的撞击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

24万,那是人命啊。唐山大地震,是迄今为止四百多年世界地震史上最悲惨的一页。人们尽可以用数十亿美元、数百亿美元来计算物质财产损失,可是又能用什么来计算人的损失呢?活生生的人是无价的。

4

看看这些地震烈度数据:11度区47平方公里;10度区320平方公里;9度区1430平方公里;8度区5470平方公里;7度区2.6万平方公里。而上海多大呢?6340平方公里。上海实行的抗震设防等级是7度,建筑设计时一般会再提高一些,8度应能不倒。但即便如此,遇到唐山这样的地震依然无策。居安思危并非空穴来风。

唐山是历史上不曾记录过破坏性地震的地区,在城市建筑上,是一个不设防的6度区。可是偏偏在这里,发生了震级为7.8级、烈度为11度的强震。只有短短的几秒钟,中国经济大厦的一根极为重要的支柱,便被无情地摧垮了。

钱钢在书中是这样讲的:“地震危险正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人口密度的剧增——而成正比地不断升级。如果说,1923年的东京大地震曾给日本关东地区带来巨大破坏,那么今天,一场发生在东京的破坏性地震将摧毁日本三分之一的经济力量;同样,在当今,如果美国的圣安德烈斯断层的活动再次引起加利福尼亚州的大地震(就像许多学者的预言那样),那么,其损失也绝不是80年前的旧金山地震所能比拟的。”

5

人类在未曾经历灭顶灾难之前,很难想到生存对于生命的涵义,也很少意识到生存本身需要怎样的坚韧与顽强。常常,生命的消失不仅仅在于外在的灾难,而更在于虚弱的人类本身。

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人类的需要降到了“生存需要”这一最低层次,在那种时候,人们会体现互相依存的本能。而当条件稍一变化,人们的私有欲就会故态复萌。你看看现在的社会。

可以说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思维,思维使人类获得经验、获得逻辑、获得科学的一切知识,然而这一切同时又障碍了人类的本能。知识使人类变得敏锐和坚强,知识同样也使人类变得聋盲和脆弱。

我们和其他生物一样,处于这个世界,必须接受这个星球的喜怒无常。你无法得知何时一个数百年的城市就会变为废墟,人类注定要永远与厄运抗争。但人类的精神是可以超越厄运的。

结语

历史将永远铭记地球的这一个坐标:东经118.2度,北纬39.6度。 人类将永远铭记历史的这一个时刻:公元1976年7月28日,北京时间凌晨3时42分53.8秒。

钱钢说,他写下这部作品是为我们整个星球上的人们留下的一部关于大毁灭的真实记录,一部关于蒙受了不可抵御的灾难的人的真实记录,也留下了更多的 思考和疑问。

我相信,生理上的死是不能由人左右的,但是,人类是可以超越死亡的,精神是可以永存的。

用中国人一句古话收尾:“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First Year

天添书香阁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随笔|唐山大地震(纪念版)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