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河告诉你
什么才是爱情
1
作者介绍:
李银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师从于中国社会学奠基人费孝通。1952年生于北京。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以上来源百度百科
现在我们一提到王小波就会想起李银河,提到李银河必然也会想到王小波。但或许很多人不知道,李银河可比王小波知名得更早。他俩的恋爱经历也是极有趣的,有兴趣可以百度下,此处不多讲。
2
本书是李银河四十年来婚姻、家庭与性研究领域的集大成之作,是作者对毕生的研究积累和感悟做的一次系统的总结。书中透彻地探讨了爱情与性、择偶标准、婚外情、性少数群体、生育观念、性教育、女性独立等话题。内容精彩,不多介绍,直接谈感想。
通过此书,我认为,法律不是用来限制婚姻制度的,而是根据婚姻制度的发展制定相关政策。所以,西方的婚姻制度发展趋势,必然会影响到东方的婚姻制度。我们在看到西方婚姻制度发展过程中利弊关系的同时,也要及早意识到类似问题会发生在今日和明日之中国。提前分析,提前制定好相应政策,以求平衡新模式的利弊。
中国文化是家庭本位的,西方文化是个人本位的,所以思维方式上有根本差异,会产生婚姻状况与实际需求不一致的问题。家庭本位气氛会造成一种压力式的婚姻状况。所以新一代的年轻人可能更容易往个人本位的方向转变,接受新思潮新观念和新的价值观。这就是未来可能会面临的现实问题。
3
从1950年婚姻法出台至今不过70年,也就是说一夫一妻制实行了还不到1个世纪,便已进入从家庭本位向个人本位过渡的阶段,可谓发展神速了。但面临的问题和制度漏洞,其实还是很多的。
大数据显示,中国2018年大城市的离结率已高达56%以上,都赶上美国了。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保持下去,意味着所有婚姻有50%以上以离婚告终。这是很可怕的。前面说过,美国是个人本位,中国是家庭本位为主,也就意味着即便剩下的50%存续婚姻,也有部分是因为家庭本位的关系而勉强维持。这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了。
婚姻制度开始走下坡路有其客观原因,一是人性问题,人类感情流动性与忠诚度要求极高的婚姻制度之间的矛盾。二是寿命延长,厌倦感产生的可能性提高。三是男女平等造成女性独立,选择性趋于多样。四是离婚成本太高,极高的离婚率使更多人不愿进入婚姻。五是性目的改变,性活动从传宗接代变为快乐为主,对固定的毫无变化的婚姻产生畏惧。
婚姻关系必然会趋向于主张解放的、自由的、快乐的,更符合人性的亲密关系方向发展。形成集同性婚姻、异性婚姻、多边恋、同居关系、周末夫妻和传统婚姻混杂的多元亲密关系。
我认为,传统婚姻制度并不会彻底消亡,但是会走向多元化。因此,现在的年轻人完全不必背负传统的眼光和压力,可以努力寻找和勇敢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4
现在有一种相爱而不结婚的情况叫做“萨特-波伏娃模式”,终身同居而不结婚的生活方式,即亲密关系绝对不参杂责任、约束和强制,而让情感可以自由流动。这可能是人类亲密关系中最前卫、最透彻、最彻底的想法。
我认可一夫一妻制在资源配置上的优势,但同样也是“萨特-波伏娃模式”的倡导者。多元婚姻制度必然会成为文明社会发展的趋势,因为法律永远不可能凌驾于人性的发展。
我认为,最基本婚姻状态应该是人性欲望上的契合,最理想的婚姻状态应该是双方有独立的事业和追求,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人格完全平等。
当今社会对单身仍有偏见,在家本位的习俗和观念下,单身不婚,特别是30岁到40岁这个年龄段,其实压力还是很大的。而且,出于绝种的原始恐惧让部分人出现人口拐点恐慌,这是完全没必要的。我国人口基数太大,资源配置并不合理。你看,美国国土面积和我们差不多,资源比我们更丰富,人口只有3.3亿,是我们近15亿人口的一个零头。
为何我们还要强调人口增长问题。即便会产生哑铃结构,也是人类发展必然要面对的。更多的资源才是解决问题之道,而不是更多的人。二胎政策放开可以使家庭结构更趋多元,而不仅仅为了控制人口。目前按家庭为基数实行计划生育,我认为并不合理,如果以一位女性一生可以生育两胎来控制或许更好。如何让想生育的人多生,不想生育的人不生,民众有自由的生育权,这才是立法者需要考虑的。
5
谈到孩子教育问题,我认为一句“平安成长就是最大的成功”足以表达。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要求,随孩子自己心愿成长即可。没有谁规定来到这个世上就要成功,你愿意努力奋斗成就梦想自然是好的。你有能力就为社会创造福利,没有能力就尽情享受社会福利。只要不损害别人利益,大可随了自己心意。当然,我们仍应积极引导孩子拥有梦想,成就梦想。
真正要解决的是快乐问题而不是读书问题。把世俗的成功当成目的,人生就过于狭隘了,所有喜怒哀乐也会变得干瘪枯燥,失了灵性丢了灵魂。
一味追求拔尖,会导致孩子缺少创造性。但凡真正的伟大必是有原创性的,要敢于蔑视既有规则,提出更新颖的思路。放手让我的孩子去创造新世界,创立新规则,创建新平台。
回望历史,是否发现古人的想法是多么愚昧,古代的制度是多么反人类。同理,未来的子孙反观如今的我们,同样会觉得愚昧和无知。时代的变迁便是如此耐人寻味。
结语
这篇随笔和以往有所不同,过去是读完一本书,然后分析、总结、摘录笔记、撰写随笔。然而在读书过程中诸多灵光一闪的想法却大多未能落于纸上,颇为遗憾。此书,便尝试边读边记录感想,运用语音转换,边说边成文,甚是方便。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First Year
天添书香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