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笔|园丁与木匠 -你是园丁,还是木匠/ 愿此书让你深思

你是园丁,还是木匠

愿此书让你深思

1

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育儿书。作为今年最重要的一本书推荐给大家。希望有未成年子女的父母;准备为人父母的朋友;甚至子女已成年的父母,因为你们还可能成为祖父母教养后代,都能因此书而受益。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应该做一个园丁式父母而不是木匠式父母,更是要启发你深思:做父母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用书中的话说,进化让我们更享受、更喜欢、也更擅长做园丁式父母,因为园丁式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比木匠式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更有优势。木匠式父母要把孩子按图纸打造成一个工艺品,即便图纸设计得再精妙,父母手艺再精良,都只是在塑造孩子的外在。为了雕琢得毫厘不差,父母必然会伤害到孩子的特质风格和心理内核。园丁式父母则致力于为孩子提供一个温暖、有爱、安全的环境,在孩子发展明显有问题时,也会修正,但基本上是支持孩子随着内心本性去发展的。这样培养出的孩子会有最健康的心理内核,也会有最蓬勃的特质风格。最终,他们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融合新环境、新技术,在未知的将来绽放独特的姿态。

2

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在上本书《孩子如何学习》中已作介绍。

她说:“作为父母,最重要的奖励不是孩子的成绩和奖杯,甚至也不是他们的毕业典礼和婚礼,而是与孩子一起生活所感受到的身心愉悦,以及孩子与你在一起的点滴快乐时光。”

我们要明确一个观点:爱的意义,不是塑造我们所爱之人的命运,而是帮助他们塑造自己的命运;不是为了向他们展示道路,而是为了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道路,哪怕他们所走的道路不是我们想选的,也不是我们能为他们选择的。

因此,爱孩子的意义就是为那些无助的幼儿提供一个丰富、稳定、安全的环境,这个环境充满变化、创新和新奇的元素,可供他们无限发展。爱孩子并不是给他们一个目的地,而是为他们的旅程提供给养。

3

高普尼克在书中重点讨论两种悖论:爱的悖论和学习的悖论。本质上,它们是这个社会试图照顾孩子时所产生的道德和政治困境的根源。

一、爱的悖论

第一种紧张关系是依赖和独立。

父母和其他照顾者必须对完全依赖他人的婴儿负责,同时,他们也必须将那个完全依赖别人的小生物转化为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成年人。

而孩子最初对父母的依赖远超情人,最终却走向独立,给父母留下满满的距离感。

第二种紧张关系来自我们对孩子的爱的特殊性。

自己孩子的幸福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甚至比其他孩子或我们自己的幸福都重要。

关于政治和道德的经典思考方式开启了一种观念,即道德和原则理念应该是普世的。公正、平等、正义,这些观念应该适用于每个人。

二、学习的悖论

传统教养方式都侧重于让孩子学得更多、更好、更快。大人把孩子应该知道的东西教给他们,并由此塑造他们的想法和行为。但这并不符合科学和历史规律。

第一种紧张关系是玩耍和工作。

每个人都认为孩子应该有玩耍的时间,但是当我们开始规划孩子的生活时,玩耍时间是最先被舍弃的。家长、看护者和教师在对这种转变进行管理时,必须既保留玩耍的益处,又能使孩子从工作中获益。

第二种紧张关系是传承和创新。

人类一直在守旧和创新之间纠结。它不仅是人类技术文化的一个特征,也是人类进化机制的一部分。

我们该如何重视并传承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同时又能让孩子们创造出全新的东西成了如今重要的课题。

4

孩子的童年天然就是一个极具可变性、可能性且充满了探索、创新、学习和想象的时期。但是,我们卓越的学习和想象能力也是有代价的。在探索和运用、学习和规划、想象和行动之间,处处存在着权衡。

进化对这种权衡的解决方案是,提供那些确保孩子能够茁壮成长、学习和想象的人。这些照顾者不仅传递了前几代人积累的知识,还能为每个孩子提供创造新知识的机会。

随着技术更新速度加快,未来的孩子比之我们更需提高适应能力。好父母不一定会把孩子变成聪明、快乐或成功的成年人,但可以打造出强健、具有高适应性和韧性的新一代人,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将要面临的不可避免、不可预测的变化。

我们作为父母并不是要创造一种特定的孩子,更不是把孩子当作父母成就梦想的工具。相反,我们是要提供一个充满爱且安全、稳定的环境,让孩子都可以蓬勃发展。我们不能去塑造孩子的思想,而是让这些思想去探索世界的所有可能。我们不是告诉孩子该如何玩,而是给他们玩具,让他们充分摸索。我们不能逼孩子学习,但可以引导他们自己学习。

如果孩子拥有一个受保护的、需求可以无条件满足的幼儿时期,他们就获得了混乱、变化和探索的空间。

5

孩子的童年是用来学习的,这是自然赋予的使命,但孩子的学习远不只是听父母说什么或者做父母想让他们做的事。试图有意识地将你的孩子塑造成某种特定的样子是徒劳的,也会产生很强的自我挫败感。

即使能够精确地塑造孩子的行为以适应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这样做也会产生反作用。我们不可能事先知道未来的孩子将面临怎样前所未有的挑战。以我们目前的认知去幻想未来必定会出现偏差,以理想的样子去塑造我们的孩子,可能会使他们无法适应未来的变化。

所以,成为一位稳定且可以提供可靠学习资源的照顾者要比成为一位直接教导式的照顾者更有价值。让每个孩子产生差异化,无论是他们的思考和发展方式,还是他们从别人那里学到的东西,才能让孩子有更好的机会在环境发生变化时生存下来。

6

我们还要知道普遍的错误观点:教育应该把孩子塑造成一种固定模式的成人。标准化考试的普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所学校的工作就是培养孩子在标准化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高普尼克认为:学校应该是孩子能够真正持续发现和发挥能力的地方,应该是孩子能够掌握真实世界技能的地方,应该是孩子能够掌握诸如阅读、写作和算术等学术技能的地方。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学习与考试成绩根本无关,而是要追踪周围世界的真实面貌。所有孩子都天生会被驱使去创造一幅精确的世界图景,并利用这幅图景来对替代方案和设计计划进行预测、阐释和想象。他们都想要而且需要去了解这个世界。

学龄前孩子的进化任务是尽可能广泛地探索各种可能性。这种探索让孩子发现了关于世界如何运作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将在他们成年后支撑起他们做事情的能力。

学龄孩子的工作则是开始成为真正有能力的成年人。他们的目标是实践和掌握自身文化中的特殊技能,尤其是社交技能。

7

身为父母,花费数年时间竭力地保护孩子远离危险,但当他们变成青少年时,却必须弄清楚如何将他们转变成能够独立承担风险的人。

人类最独特的进化特征之一是我们异常漫长并受到保护的童年。但最终,我们必须离开家庭生活的安全“泡沫”,把孩提时学到的东西应用到真正的成人世界中。

为人父母是成为一座桥梁, 沟通起过去和未来。

对于成年人来说,学习一项新技能是痛苦又缓慢的,需要很强的专注力,而孩子却可以毫不费力地掌握新知识。

孩子大脑的注意力和学习能力的运作方式完全不同于成人。年轻的动物和人类有着分布更广的胆碱类神经递质,这让他们不需要专注和计划就能学习。一切新鲜的事物,无论是多么令人惊讶的,还是看似无用的或杂乱无章的,年轻的大脑都能让孩子轻松地掌握这些庞杂的信息。

因此,孩子能够迅速有效地继承各种文化信息,也是让代际创新能被传承下去的原因。证据表明,孩子,特别是青少年,正处在技术和文化变革的前沿。

没有传统,就没有创新。父母不应指望孩子简单地复制上一代的传统,但如果没有把自己的传统、技能、价值观和新发现传承给孩子。如果失去了和历史的联系,那我们的下一代就会失去很多东西,创新也就不可能实现。

8

我们需要为孩子提供一个结构严谨的稳定环境,这正是保证他们自由无序、随心所欲地尝试和发展的前提。给他们一个世界,让他们重建。这正是我们努力向孩子灌输各种传统技术、文化制度和价值观的原因。让孩子学会这些,并将它们进化到自己的时代。

学前教育被当成让孩子考试得高分的工具,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幼儿园或学前班应该为分散的、无助的孩子提供照料的一种形式。

幼儿园应该是给孩子提供养料的花园,让他们不论贫富都可以在其中茁壮成长。而不是雕琢孩子成功的第一步,也不应被当成为孩子上学所做的准备,因为养育孩子并不仅仅是为了要让他们在各种奇怪的考试中获得高分。

结语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用进化的视角以及现代发展心理学研究结果,论证了孩子的天性。给他们一个花园,他们就能百花齐放,但对他们施以斧凿,则会把他们变成器具。

父母给了我们过去,我们也要留给孩子属于他们自己的未来。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First Year

天添书香阁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随笔|园丁与木匠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