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笔|马尔克斯:最后的访谈

生命的意义

创造

爱与死亡

1

如果要问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是谁,加西亚·马尔克斯必是不可不提。一部《百年孤独》成就其一生。不过对老马来说,“成”也《百年孤独》,“败”也《百年孤独》。一代文学泰斗,我们仅仅知道一部《百年孤独》显然是不够的。了解一个伟人,除了自传,访谈也是极好的渠道。

这是一本关于马尔克斯的访谈录。了解老马的人或许知道,他极少接受采访,甚至特别反感。能获得青睐,有幸得到采访机会之人也必是不凡。就像《纽约时报》记者斯特赖特费尔德,他本身就是普利策奖得主,更是得到马尔克斯挚友的大力推荐,才能有此殊荣。或许我们会觉得马尔克斯架子太大了些,不过对于一个名望超凡的作家,没有超然的个性,也难成其非凡。

对马尔克斯的粉丝而言,以及首次接触马尔克斯作品的读者而言,本书确是一本广泛而深刻的读本。

2

完成《百年孤独》时,让他第一次对孤独有了强烈而深刻的感受。在获得诺奖之后,这种孤独感变得愈发强烈。他在访谈中聊到:“《百年孤独》的出版改变了我的生活。名气对我的个人生活来说是一场灾难。就好像你可以通过周围众多的人群来感知自身的孤独一样。围绕你的人越多,那种渺小感就愈发强烈。”

当然,马尔克斯也是极具冷幽默,他认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最大的好处就是,不需要排队了。因为一旦人们注意到他在队伍中,就会邀请他直接站到队伍的最前面。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当记者说“哥伦比亚似乎正在走向自我灭亡”。马尔克斯回答说“当我不在哥伦比亚时,我从不谈论哥伦比亚的政治”。再比如,记者问马尔克斯“有传闻说埃斯科瓦尔给您钱让您为其写书”,老马回了句“这个故事够愚蠢了,我比他有钱多了”,然后记者接着说“他可是亿万富翁”,然后老马笑着回答“好吧,我不是有钱人,我只是有点小钱的穷人而已”。

3

我们看到了马尔克斯的非凡成就,甚至有评论家表示:小说的历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枯枝败叶》之前,和之后。马尔克斯超越了前人的一切成就。

对于马尔克斯来说,他很清楚成就来之不易,他在访谈中说:“写作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一些人走了十分之一就放弃了,更有甚者走了十分之九放弃的。在这五年的创作时间里,我意识到,哪怕我认为还有更多需要剔除的内容,但在这删删减减的过程中,总有一些东西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消逝了。所以你必须写很多很多,然后不断地剪切、修正,一本本的笔记本变得支离破碎,只有这样你才能有那么几页摆得上台面的内容也就是在这种时刻,那些在通往作家道路上,没有强大决心和意志力的人很容易就丧失了斗志,最终满足于仅仅只有一本书的成就。”

4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说过:“平庸将你的心灵烘干到没有一丝水分,然后荣光才会拨动你心灵最深处的弦。”

没有不经历心酸的成就。马尔克斯算得上极具天赋,能一直写,还一直写得级好。他说:“一名小说家必然要有求知若渴的精神。当你完成一部小说后,就应该把所有的草稿和笔记全部销毁,就像魔术师永远坚守着魔术的秘密,而作家亦是如此。”

在他写《房屋》的时候有了《枯枝败叶》的灵感。在写《枯枝败叶》又有了《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的创意,继而又了大成之作《百年孤独》。不过马尔克斯自己表示,《枯枝败叶》仍是他一生最满意的作品。在马孔多的世界里,同样的场景,不同的角色,极具“风俗主义”,都是秉承同样的目的,以宏大的社会普遍性揭示着微妙的局部地方性。

对于写作,他说“我热爱写作胜过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没有什么能阻止我继续写下去,我想我一直不停地在写,也是因为惧怕死亡,如果我就此停笔,那我很快就会死去。”

马尔克斯做到了他想成为的那个人。

结语

最后的访谈系列,选取了六位从不同方面定义了二十世纪的文学大师:海明威、博尔赫斯、马尔克斯、波拉尼奥、冯内古特和华莱士。这些访谈中记录了他们对于生命、创作、爱与死亡的理解,每篇访谈都是他们对世界最后的告白。强烈推荐,值得一读。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First Year

天添书香阁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随笔|马尔克斯:最后的访谈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