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念之间

算是个既喜欢“静”,又喜欢“默”的人,封闭的日子才不那么难熬。上次在家足足21天,整理癖发作,把温新同学房间彻底归整了下。比如书,纪德,村上,博尔赫斯,按开本大小分层排列;比如笔,碳笔,马克笔,油画棒,统统放进收纳盒;各种手办玩偶穿插摆放,还扔掉了几个包装盒和几件旧衣服。

结果,人家一回来就是个伤心欲绝,那一个作家的书必须站在一起,那衣服如何有意义,那包装如何珍贵……从个人喜好习惯到尊重理解,一直上升到神圣自由,不可侵犯。

最后,我只好承认错误,并保证下不为例。

这几天再次被封,彻底一个人,每天像个哑巴,只能各种乱读书。

昨天读完孟凡礼译本的《论自由》,像当年读乔治·奥威尔一样震惊。虽不是反乌托邦小说,但约翰·穆勒在一个半世纪前就思考如何划清“群己权界”(严复首译书名《群己权界论》),并预言了当下“群重己轻”的现状。

多年前读到穆勒这句,“禁止一种意见的表达,其独有的罪恶之处在于,它是对包括当代人与后代人在内的全人类的剥夺;并且这种剥夺对那些不同意这种意见的人,比对持有这种意见的人甚至更大。”在这本书中也找到了出处。穆勒认为思想言论自由是公民的第一自由。如果被禁止的意见正确,剥夺的就是矫正错误的机会;如果被禁止的意见错误,剥夺的就是让真理欲辩欲明的机会。他从苏格拉底、伽利略和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的例子,谈及到社会进步虽不再杀人,但在普遍的精神奴役氛围中,一个民族的智力就会萎缩,也很难再出现个别伟大的思想家。

另一个就是个性自由。“凡是摧毁人之个性的,都可以称之为暴政,无论它以什么名目出现,也无论它宣称执行的是上帝的意志还是人民的命令。”这里则举了中国封建社会以女子缠足为封建统治,曾经如何鼎盛,但终至止步不前。

个人自由的边界在哪呢?就是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愿意承受一切可能的后果,哪怕看起来愚蠢、乖张或者离经叛道,只要不伤及他人就不应受到干涉。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人民的道德舆论,是防止个体自由越界的双重保障。穆勒说,“行使权力的‘人民’和权力所施对象的人民并不总是同一的”。因为“人民的意志实际上只是大多数人的意志,或者是人民中最活跃的一部分人的意志;而所谓大多数又或者只是使他们自己成功地被接受为大多数的那些人而已”。

他提出一个新概念——“多数人的暴政”。“法不责众”“人多力量大”“少数服从多数”,那个“多数”就极有可能是希腊城邦的501位市民,可以用最民主的投票方式杀死苏格拉底。我不知今天的网民算不算“人民”,但他们无限扩大所谓道德监督的界限,已经以网暴的方式杀死好几个人了。

在《论自由原则的应用》一章,穆勒重点强调“国家不但要在每个人特定关乎一己的事情上尊重个人自由,同时,还必须在他行使任何能予左右别人的权力上,保持一种警觉的监控。”也就是在应予节制的地方节制,在应予施与的地方施与。他举了出售酒、毒药乃至毒品的例子,特别是要不要派“十字军”解放允许一夫多妻的摩门教,我都觉得有点高估了“人民”的道德感,给的自由过了火,与他前面的自由原则上“不允许一个人有不要自由的自由”相矛盾。

他批判集权体制,将通国能人才士组织进一个纪律森严的团体,以此来统御其余人众;“其组织本身愈是完善,其从社会各界吸纳和规训最优秀人才的做法愈是成功,其对包括官府成员在内的所有人众的束缚就愈是彻底。”比如,“个体的耶稣会士,就是所属宗教团体卑贱得不能再卑贱的奴隶,尽管耶稣会本身是致力于为其会众争取集体权力和地位的”。比如,“沙皇本人也无力对抗官僚集团;他能将他们之中的任何一员流放到西伯利亚,却不能脱离他们或违背他们的意志而进行统治”。结果就是,“整个官僚群体会逐渐陷入一种例行敷衍的怠惰状态(“例行敷衍的怠惰状态”真是神译)”。

穆勒一再强调公民个性差别有异、思想言论与行为方式参差多元,其实是在暗示教育也要多元的重要性。管控到底、包办到底、统一规训的教育体制往往输出巨婴,社会只好自食其果。

这些天还交叉着读《研究性教学论》。如果说新方案、新课标到底新在哪儿,那这本书是源头;而这本书又与《论自由》相呼应。张华教授在1980年就指出,“专制、功利且愚昧,是我国课堂的根本问题”,“课堂教学要崇尚理性自由、探究创造与个性解放”。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如何戴着镣铐优美舞蹈,既“贯彻落实”又“自由解放”呢?有点像这本书中穆勒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公民自由或曰社会自由与政府权力的性质与限度如何界定?严复的主张在晚年为何从“自由为体,民主为用”变成了“群己并称,己轻群重”?

算了,想不清楚,还是抄书吧:

从长远来看,国家的价值,归根结底还是组成这个国家的个人的价值;一个国家为了在各项具体事务中使管理更加得心应手,或为了从这种具体实践中获取更多类似技能,而把国民智力拓展和精神提升的利益放在一旁;一个国家为了要使它的人民成为它手中更为驯服的工具,哪怕是为了有益的目的,而使人民渺小,终将会发现,弱小的国民毕竟不能成就任何伟业;它为了达到机器的完善而不惜牺牲一切,到头来却将一无所获,因为它缺少活力,那活力已然为了机器更加顺利地运转而宁可扼杀掉了。——《论自由》

– END –

蝶不语|diebuyu

吟罢低眉无写处,

月光如水照缁衣。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疫念之间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