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美学
散文笔法
中国建筑
渊源深远
历代继承
线索不紊
今天开始连着讲四本“中国常识”类书籍,包括《中国建筑常识》、《中国文学常识》,《中国文物常识》和《中国哲学常识》。
首先介绍这本《中国建筑常识》。
1
先介绍一下林徽因女士:林徽因原名徽音,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她既是作家也是诗人更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中国著名建筑师、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的妻子。
林徽因青年时代,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求学,访遍欧美,学贯中西。独特的际遇塑造了独具魅力的个性,让她有机会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等不朽著作的设计,她也是传统景泰蓝工艺的拯救者,对中国古建筑的保护及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
《中国建筑常识》作为一本文集,精选了林徽因女士关于建筑学方面的文章,包括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及其历史发展阶段的详细论述,以及外出考察古建筑的调查报告等。内容科学严谨,文笔秀丽,专业与美学思想之融合,既是建筑的学术文章,亦是建筑的优美篇章。
她和梁思成对于建筑学是相辅相成的,对于建筑学两人创作过很多文章,算得上是中国建筑史学开山鼻祖。《中国建筑常识》中汇集了很多林徽因对于中国建筑特色的讲解,书中附有少量手绘的图纸,可以看出林徽因女士的专业画工、深厚的文学素养和设计理念。
3
书中一开始就阐述了国际上针对中国建筑群的主观评价,并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里各类精巧的构造,并发表了中国建筑发展的趋势。在介绍中国古代建筑史的时候,从我国古代穴居到夏商周,春秋战国元明清这个历史的时间线,概括地点明了各个时期对房屋建筑以及地方区域规划的影响,并顺延出宗教与寺庙的发展。最后一章便是讲述了故宫以及各个著名历史建筑文物及诸多寺庙的结构和历史典故。
林徽因在书中也提到,对于建筑的定义无非就是几点,首先是实用性,房子是人们的避风港,哪怕做得再好看,人们感觉不到舒适这就是失败。其次就是安全性,这一点最明显的体现在地震多发的城市,要针对当地的地理特性来制定独特的方案。接下来就是美观性,现在很多杂志中都有各地的设计师设计的奇特造型的房子,外表总是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是我个人还是喜欢简约的设计。但是简约绝对不是庸俗,房子就应该运用足够的空间发挥最大的作用,对于那些美观的房子适合在社交的场合出现,而居家则需要选择平实一点的设计。
我们在发展新建筑的同时,万不可少缺了民族特性,偏于西化,偏于新科学而不融合民族特性的建筑,是不能称为中国建筑的。中国的新建筑必须是科学的,主张实事求是的,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与实践一致的,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的。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绝不能割断历史,要尊重历史的辩证发展。
4
读完这本书着实惋惜历史中的建筑,被永久摧毁的阿房宫、圆明园到大部分重建的颐和园等等。如今高楼鳞次栉比,我们的视野却也变得越发小了,少了些人文情怀。尤其看到那些历史建筑不断被推翻,就如同濒临灭绝的动物一般,令人惋惜。
总结
最后的总结,其实有悖于撰写此文的初衷。说是常识类书籍,但此书过于专业,专有名词奇多,章节间也无紧密联系。确实不建议普通读者试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