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自卑与超越》有感

这也是快一百年前的书了,虽然现在读起来有点空,但也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

起码,谈到了教育,谈到了问题儿童,谈到了自杀,谈到了婚姻和幸福。

我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总是跟花花草草有关,总是跟家里的老房子有关,有妈妈,有我,有小伙伴,但是么有爸爸,哥哥,姐姐的回忆。好像那个时候,世界是静谧的,只有我自己,只有自然界跳动的小精灵。

当然十几岁以后,我记事了,大概也能回忆到爸爸,哥哥和姐姐。

爸爸的回忆早一点,大概七八岁吧,他喝醉了,把我抱起来,想要栽到梧桐树下;还有就是我去永芳家玩,他在村里开嘉陵走过,但是我没有叫他;还有就是他带我去东庞矿买裤子;他带我去邢台买增高鞋;他煮猪下水,给我吃猪肝上的瘦肉;他冬天晚上的时候做肉丸子汤给我喝。

对姐姐的回忆要晚,主要是姐姐跟我在屋顶上睡觉,然后她引导我唱歌,但是那个时候的我,想唱歌,但是又非常害羞,不敢唱。还有就是姐姐给我买好看的蝴蝶发卡;我小的时候,姐姐带着我去上课,我在课桌地下待着。

对哥哥的回忆很少,主要是他从天津打工回来的。他屋里有很多磁带,有很多海报,海报上有四大天王,还有郑秀文、周慧敏等。他还会画圣斗士,在墙上画了一个,我记得很清楚,天马流星拳。

但是更多的回忆,是我自己的,是我一个人去地里割韭菜,沿路一直看小花小草,春夏秋冬,那一条路我可以走半天,我知道都有哪些不开花的草,在秋天的时候,叶子变红,特别好看,我会看很久很久,然后觉得特别开心。还有就是会写作文,描写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描写梧桐树,杨树和槐树,描写小鸟,猪和小鸡。我爱搬着一个小板凳坐在过道上,写作业。我每天都会写完作业再去玩,我虽然不聪明,但是我在学习上还真的不算傻,所有的作业我都会,也都会认真写。

所以我想,我4-10岁的时候,应该是很快乐的吧,我的童年不缺少什么。

而是等10岁以后,记事后,知道了贫穷富有、知道了美丑,我才因为贫穷而感觉自卑。虽然那个时候大家家里条件都不好,但是上了高中后,我还是觉得自己挺自卑的。上了大学更是如此。

所以,小时候是快乐的。只是越长大,越不快乐。那我的心理问题其实并不严重。我只是极度害羞。我跟小伙伴在一起,话也不会少。但是跟老师话少,跟爸妈话少,跟哥姐话少。也就说,正事就没我事儿了。我这么一个语言表达欠缺的人,应该是有写作天分的吧。

因为作家都不安静的游戏,我也爱一个人呆着,内心戏很多,但是不善于表达出来。

我真的可以试着写一下小说。

除了小说题材可以写,我还可以写新媒体文章。

个人意义没有任何价值,真正的生命意义存在于个体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

人的理想和行为,同样遵从这一原则:对于他人有意义的,才能算是意义。

真实是对人类的真实,对于人类目的的真实。除此之外,毫无真实可言。

我们生存于与他人的联系中,如果我们选择孤独,便等于选择了死亡。

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类的所有问题都可归于职业、交际和两性这三个问题。每个人对于这三个问题的反应,都明了地显现出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层次诠释。

能够成功应对生活难题的人似乎都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懂得关注他人,与他人合作;在遇到困难时,能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方式解决。

心理学可以利用人们对于意义本身的理解,来影响自身的行为和发展方向,进而为人类谋取更大的福祉。

如果思想得不到改变,行为自然无法被改变。

经验并非成功或失败之母。我们的生活经验对我们没有太大用处,起决定作用的是我们赋予经验的认知和意义。

被娇惯的孩子从记事起便一直被娇宠,要啥有啥,对别人只有索取,没有回报。

我认为,人性之所谓无法改变,是因为没有找到改变的正确方法。如果找到了人性曲解的初始端,并配以有效的治疗方法,那人性是可以改变的。这里所谓的有效方法即培养个体与人合作的勇气和精神。

我们称人类对环境所做的改变为文化,即精神指导肉体的结果。

经验告诉我们:愤怒是一种控制一个人或一种局势的有效方式之一。

我们只要留心观察个人的行为举止就能了解这个人。行为举止是永远受到人生意义的制约的。

如果身体无法协调一致,不能适应环境,人的精神就会有负担。

父母过于关注孩子的排尿问题时,孩子就会认为这是表现自己的好方法,通过此方法证明自己有自己的想法。

一个人的心智模式、生活态度会对其身体产生持续的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和人生态度在儿时就已经形成了,如果你有足够的人生经验,你就可以从一个人的童年预见他以后的发展趋势。人的性格也会在他的体格中表现出来。

追求优越感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动力,它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如果我们勇往直前,便能通过直接、实际的方法改变我们的生活,逐渐摆脱自卑感。没有人能一生被自卑感折磨,人们可以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来释放自卑感。

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在意识到他要面对一个他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表现出的无所适从。

自卑感本身并无可厚非,它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

生活的不确定性正是我们希望的来源。

人人都在追求属于自己独有的一种优越感。它取决于人们赋予生命的意义。这种意义不单单是浮于表面,而是体现在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模式上,它像一个独特的生命基调贯穿人的一生,然而,从一个人的行为表现里我们并没有找到明确的目标,我们只能通过他的行为举止来推测。

生命的意义是在我们四五岁的时候开始建立的,这并不是通过数学精确计算出来的,而是在黑暗中一点一点摸索出来的。

既然建立的那么早,我生了小孩以后,一定要爱小孩,照顾好他,让他被爱包围着,但是又不能太溺爱。而是要把自己的人生经验教给他,告诉他要爱自己,爱家人,家人是自己最大的财富。

当我们面对有人说谎的情况时,一定要看他背后是否有严苛的父母。除非说真话会给他带来危害,否则一个人是没有必要说谎的。

记忆不是偶然存在的,只要存在,就有意义。所以不管记忆清晰还是模糊,近或远,都可以给一个人的成长提供有价值的东西。

记忆可以抚慰我们的情绪,这在每天的日常活动中都可以得到验证。

记忆绝不会与个体的生活模式背道而驰。一个总是觉得“别人都想看我笑话”的人,他的记忆中充满的也都是被人侮辱,伤自尊的事情。只有他的人生态度发生改变,他的记忆色彩才会改变。人生态度改变了,认知观念改变了,记忆中的事情才会有所改变,对于同一个事情,才会有截然不同的解释。

所有的记忆都有启发性,但最有价值的要属一个人的最初记忆,就是一个人可以回忆起的最早的事情。最初记忆可以折射出他生活态度的雏形,让我们了解到他将什么作为自己的人生起点。

每一个自杀行为都是一种责难,对于他人的责难。

人们在梦中的目标和白天的目标是一致的,就像人们在梦中也在努力追求白天追求的优越感一样。梦是我们生命意义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同时也有利于我们生命意义的塑造和达成。

做梦就是在保护我们的生活模式不被现实和常识的要求所威胁。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不想用公认的常理去解决某个问题,那么他就会在梦中表现出来,引起某种让他坚定自己想法的感觉。

每一个梦我们都是在自我陶醉、自我催眠。它的目的就是引起我们的某种感觉,这种感觉能为我们清醒状态时候想要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支持。

对于梦的解释都是属于个人的,我们不可能用公式来解释符号和隐喻,因为梦是生活模式的产品。

母亲在孩子生命中扮演的角色最为重要,而孩子与母亲的合作也是人生合作能力的开端。孩子最初是通过母亲和外在世界发生连接的。如果孩子和母亲之间的合作关系建立不好,其他一切的生活都将无法正常开展。

女性对于母亲这一角色的态度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所以,无论任何时候,女性的角色和地位都不应该被低等化。

一个把养育子女看作是卑微下贱的工作的女人是无法对孩子产生兴趣的,也无法与孩子产生和谐的合作。

对孩子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并非母亲所遭遇的经历,而是对于经历的认知。

一个女性对自己的母亲角色不感兴趣,会给自己的孩子带来很大的生活困难。

父亲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许多孩子一生中都将父亲视作偶像来崇拜,或视作敌人来对抗。

只有夫妻二人都将对方的幸福看得比自己的幸福更重要时,双方才有可能产生真正的合作,才会给予对方真正的爱。

所以一般情况下,家中的第一个孩子都更加依赖父亲,与父亲的感情更加较好。也就是说,第一个孩子往往刚开始会依恋自己的母亲,当他感觉母亲渐行渐远时,会转过来争取父亲对自己的爱恋。

我建议时间为 3年。这样,当一个孩子成长到 3岁时,弟弟妹妹才降生。一个 3岁的孩子往往已经表现出合作行为,思想上也可以接受其他成员的进入。

当孩子对自己的某一方面充满自信时,他对其他事物也会有信心。

视觉型的孩子会对那些运用眼睛的方面感兴趣,比如地理、绘画。但是如果他们没有机会在视觉方面发挥作用,接受知识就会很慢。他们可能不爱听老师讲课,因为不习惯于使用自己的听觉。

在许多杰出的人物身上,我们都可以发现“早期教育”的现象。他们有的在四五岁时就开始弹钢琴,有的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为家里的人写故事,这种兴趣会一直保持。

我们要让他明白他的想法错在了哪里。我们需要追溯他童年时代的经历,找到他最早产生对人生的误解的事情,以便帮助他纠正想法。

母亲是对孩子的职业兴趣产生影响的第一个人。在孩子四五岁的时候,他们所受的影响会对以后职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当有人向我寻求职业指导时,我总会问他们童年的梦想是什么,以及小时候对什么东西最感兴趣。这一段时间的记忆对一个人有很大的影响,这段记忆能显示出他的思想以及人生目标。

我肯定是视觉型的孩子,我喜欢读书,喜欢画画,还喜欢地理。

十三四岁的孩子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应该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假如一个孩子在儿童时期就已经确定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那么他的发展就会很顺利。

超越家庭中的其他分子是人们努力的动力之一,比如超越父亲或母亲。这种努力很有价值,我们也乐于看到孩子们变得优秀。

小时候的勤奋是人生获得成就的坚实基础。如果我们看见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在独自为她的洋娃娃缝制帽子,我们应该鼓励她,告诉她怎样可以缝得更好。

我发现婚姻幸福有一个基本前提:让对方感觉到他/她是最有价值的,他/她是被需要的/最优秀的;他/她是你最好的伴侣和朋友。

儿童时期的孩子对异性表示喜爱并拥有自己的“另一半”时,大人切忌取笑他们,或者视作性早熟。在我看来,这恰恰是早期为爱和婚姻所做出的准备。

我们考虑的不是一个人的成长环境,而是一个人对环境的看法。因为一个人可能生活在不太美满的家庭,经历了很多不幸,但这可能激发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他会努力让自己的婚姻幸福。

我并不认为让孩子过早了解性知识或了解超出他们理解程度的性知识是有益的。

对于浪漫爱情的幻想使得这些人在现实中找不到爱。

图片

榄雨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