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这个东西,总是那么深奥,没有烟火气息,仿佛只有世外高人或者有钱有闲的人才会有时间和心思去思考这些事情。但是我从小就开始有了一些哲学思考:
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当我在家吃饭的时候,我的小伙伴在干什么?是不是只有我过去找她玩的时候,她才在动,而看不见她的时候,她是不动的?
有好像情景似曾相识,是不是真的发生过?
还是那句话,人到30,果然对人生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前些年,都在经历和体验,不知道生活是什么,而经历过了,也能发现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也算是找到了人生的意义。但是这个意义,又是不稳定的,可能随时会变,也可能坚持2年忘记了。
我是从上大学的时候开始看一些哲学书,依稀记得斯宾诺莎、尼采、佛洛依德,《上帝死了》这本书,当然还看过一些中国哲学史之类的,庄子,老子,易经,道德经,王阳明。但是真的看不懂。不明白,文字那么绕,思维那么绕,为什么这些人在思考这些无用的东西?而且还能研究这么多年?一直都有人在研究?
而我,做为一个实用主义者,我想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我才不关心什么哲学理论,我只想让自己在世俗世界中活的好,过的幸福。
王国维说:“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
苏格拉底、柏拉图齐名的亚里士多德不是雅典人,是马其顿人。
好吧,世界史我始终是没搞明白,欧洲那么多民族,那么多融合,马其顿人,斯巴达人等等,我也不知道我是否能搞清楚世界的本质,我甚至了世界史都搞不明白,我怎么能搞明白我的人生,我的生活呢?如果我想把一件事情搞清楚,我就想彻彻底底的搞清楚弄明白,我想理解一切的本质。而且我连母亲父亲的生活都搞不明白,我很混乱,我也不知道爷爷奶奶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我没有根基,我不了解家谱,不了解家族史,我只了解我自己的成长史。我怎么以我的现有的经验去揣摩人物,去构建一个严肃的故事呢?
《使徒行传》《旧约》和《新约》的区别大致在于,一个是记录耶稣降生之前的事,一个是记录之后的事。因了保罗的传教,才使得基督教后来成为世界性的大宗教。
历史上有一个规律,在斗争中,哲学总站在弱者的一方。这是因为哲学讲思辨,讲道理,而只有弱者才会去讲理。强者不需要讲理。
教父哲学
《米兰敕令》
因为荒谬,我才相信
最严酷的迫害来自于一个罗马皇帝,他叫戴克里先
希帕蒂娅
智慧馆
经院哲学
托马斯・阿奎纳
怀疑是哲学的核心精神
奥卡姆剃刀
绝罚
古腾堡
基督徒的愿望是洗刷自己的罪恶,成为“义人”。罗马教会看重信徒是否遵守律法、纳税、履行仪式这些外在的行为,认为这些外在行为是信徒成为“义人”的关键,这种观点在神学上被称为“因行称义”
但是马丁・路德在阅读《圣经》中的保罗书信时,发现保罗所持的是“因信称义”的观点。 “因信称义”的意思就是说,真心相信上帝,就可以成为“义人”。
罗马一方被称为天主教;路德一方被称为新教
荷兰在近代欧洲第一个取消了独裁者,完全采用议会投票的方式处理政务。
“我思”和“我在”不是因果关系,而是推理演绎的关系。即:从前者为真可以推导出后者为真。也就是从“我思”为真,可以推导出“我在”为真。而不是说“我不思”的时候就“我不在”了,在不在我们不知道。
或许《庄子》真的包含了深刻的道理,但是它像其他的中国哲学著作那样,说道理的时候以比喻为主。它的道理点到为止,不细说,不深究,不推理,不演绎,更不会自我怀疑。就像“一阴一阳之谓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赋人权”、《独立宣言》中讲的“我们认为以下真理不言而喻”,这些都是典型的公设,不需要解释,应无条件承认。
“形而上学”这个词英文是metaphysics,中文典出《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在哲学里又称作“本体论”。
“哪些知识是真实可信”的问题,在哲学里又称作“认识论”。
二元论,心灵一个元,外界一个元,一共二元。这两个元是相互独立的、平等的,虽然可以互相影响,但谁也不能完全决定另一个。
笛卡尔说过:“不管多么荒谬、多么不可置信的事,无一不是这个或那个哲学家主张过的。”
斯宾诺莎是笛卡尔的继承者
世间万物皆为上帝,我自己也为上帝的一部分,那么我与上帝同在,自然充满无限的力量。其他人即便与我作对,他们也是上帝的一部分,他们的行为也都是上帝的意志(这点和基督教是相同的)。所以无论外人如何对我,我都应该坦然接受。
洛克说,刚出生的婴儿,内心就像是一张白纸或者一块白板,什么都没有,人的思想都是靠后天学习得来的。
笛卡尔、斯宾诺莎代表的数学家派,被称为“理性主义”。
所以洛克代表的科学家派被称为“经验主义”。
英国人和欧洲大陆不一致是有传统的。就说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之间的分歧吧,其实可以上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分歧。他们俩对世界的看法就不一样。一个重视心灵理性,一个重视现实经验。
用物理学来解释包括人类意识在内的整个世界,这种观点就叫作“机械论”。机械论很好理解,我们在学校的时候都受过辩证唯物主义的训练。机械论就是除掉了辩证法之后的唯物主义,也可以叫作“机械唯物主义”。
统计学上有一句经典的话,“相关性不代表因果性”。
虽然霍布斯也信仰基督教,但是他的著作《利维坦》实际上宣扬的是无神论思想。
康德认为,这世界(物自体)是人类永远无法真正认识的,人类看到的只是表象的世界。但是由于每个人对真实世界的表象方式(先天认识形式)都是相同的,所以人类看到的同一个东西的感受还是一样的,因此我们察觉不到真实的事物是否被扭曲了。所以这个世界观并不和我们的生活经验相悖。
康德看来,人类的心灵会加工客观世界,所以他属于唯心主义
我们永远无法从感性上认识四维空间。这就是我们认识的局限,只要我们是人,无论我们用任何办法,都超越不了。
辩证法,这叫诡辩法,它的唯一作用是把所有的事实都捣成一片糨糊,逃避一切有意义的结论。
理性就是世界的本质,世界的本质就是理性。
他认为历史不是人类创造的,也不是个别事件的堆砌,历史有自己必然的进程,我们人类只是历史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
我们追求个人幸福的最高境界,不是纵欲,而是内心的平静。
叔本华是康德思想的继承者。
生命意志
那么生命意志是个什么东西呢?简单地说,是一股永不停歇的力量。这股力量驱使着万物去运动,去发展。
叔本华的形而上学的重要推论:悲观主义
这种情景就像王尔德说的:“人生有两大悲剧:一个是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另一个是得到了。”
如果非要结婚的话,还不如出于功利目的结婚的好。
因为最伟大的艺术家都是在努力审视自己的内心,表达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而且艺术是感性的、非理性的。
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尼采推崇的是一种精英主义
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
高斯,正17边形,非欧几何学
广义相对论的意思是说,当空间中存在物质和能量的时候,空间就会受到影响而弯曲,质能越大,空间弯曲得越厉害。引力就是这种空间弯曲产生的。
波粒二象性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上帝不掷骰子
霍金因此说:“上帝不但掷骰子,还把骰子掷到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去。”
用广义相对论去研究宏观宇宙,用量子力学去解释微观世界,都没什么问题。
海森堡则是实实在在开发过原子弹
三种单纯又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概率真理
亨普尔悖论
证伪主义波普尔
无罪推定
有一种社会观念,认为历史的发展轨迹是必然的,这种观念叫作“历史主义”,黑格尔和马克思都持这样的观点。
这制度不能保证总统想出“最正确”的决策,但可以保证一旦总统作出“错误”的决策,举国上下有无数可以阻止它的机会。可以随时“纠错”而不是“多数说了算”,这才是现代民主制度的核心精神。
波普尔后来有一个学生,就是金融大鳄索罗斯
科学就是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上的、以实用主义为原则筛选出来的、可以被证伪的理论。
巴纳姆效应-以貌取人
幸存者偏差
指的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在“沉默的数据”、“死人不会说话”等等日常表达中,涉及幸存者偏差。
只不过艺术家不用理性探索,而是想通过艺术作品让别人和自己感同身受。
原因只有一个:终极问题没有答案,最聪明的人们追求到最后,不约而同地发现这是一条绝路。但正是因为这些艺术家陷于永远无法挣脱的苦闷,而他们又非要倚仗自己过人的天才全力挣扎,所以他们的作品才能深深打动我们。
他认为,人在各种极端的情况下,都有选择的自由。哪怕是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既然有选择的自由,也就要对任何一种选择的后果都负责任。
真正的人生,故事忽然开始,忽然结束,不一定有矛盾冲突,也未必有高潮和结局。当人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就会感到世界荒谬。对于普通人,最能让人感受到这一点的,是死亡到来的时刻。
其实是反省者在本能地要给死者没有目的的人生找一个目的,找一个总结。如果反省者一时找不到这个目的,那么就会对世界、对人生产生荒谬感。
死亡,我还没有很认真的想过。我想过我如果现在60岁了,我会怎样评价我的人生。我希望我出了几本书,被大家认为是一个有才华的女人。我也是这么认为我自己的。我成熟,睿智,善良,大度,孩子们都很喜欢我,在同龄人中,我也是佼佼者。可是我现在还都不是佼佼者,以后会是吗?我会大器晚成吗?
我很怕死。我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去体验,我的人生道路还没有走完,我没有高潮,也没有结束,我想要我的故事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我们对自己的人生的评价、规划,一定是个故事模式,一定有高潮和结尾。但现实并不是如此。当现实和我们的印象发生冲突的时候,荒谬感就产生了。那么,面对这荒谬的世界,我们该怎么办呢?加缪的名篇《西西弗的神话》里讲了一个希腊神话。说西西弗被众神惩罚,必须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但是石头一到山顶,马上又自己滚下来。西西弗必须再次重复这苦役,一直到永远。
萨特,存在主义,存在先于本质,自己给自己找到人生意义
很多哲学思想,我们都没有系统的学习过,但是却深刻的影响了我的生活。很多名句我都知道,但是却不知道背后的真正的意义。
读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我开始思考死亡这件事了。
而且这本书跟《今日简史》也能相互对照,比如资本主义,比如人权、自由、平等。比如人类的去向。
这本书中也写到了艺术家和艺术。艺术家早就探索到了虚无主义,然后把创作冲动变成艺术品来表达他们的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