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阴暗的月亮最光明
——读《忏悔录》有感
01
不畏自己的阴暗面
马克•吐温曾说:“每个人都是月亮,总有一个阴暗面,从来不想让人看见。”卢梭作为一个著名人物,就像月亮一样受人关注,他不似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拼命粉饰美化自己,而是反其道行之,深刻地解剖自己,坦率地披沥自我,在他笔下,生活中违背道德良心的事被揭露无遗。
霍达曾在《穆斯林的葬礼》中写道:“历史是人的足迹。但并不是所有留下足迹的人都敢于正视自己的历史。”卢梭的自传性著作《忏悔录》大胆地把自己的经历和过失公诸于众,他有着自我剖析的觉悟,敢于赤裸裸地公开披露配自己的隐私,揭示自己的伤疤,对自己的功过有着实事求是的反省。读者会在这本书中得到有教益的经验教训亦会被卢梭独特的人格魅力折服,他作为一个知名人物,受众人瞩目,而他却敢于揭示自己的阴暗面,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这并没有影响到他的威望,反而使他的形象更烟熠生光辉让人更加敬重。
周恩来总理生前曾说:“如果我写书,我就写我一生中的错误,要让活着的人们都能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卢梭做到了。卢梭说:“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微龌龊的,就写我的卑微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尚。” 他实事本是、客观公正地记录自己的人生,无论是优点缺点、善恶美丑、大喜大悲,都坦诚地公示,以自己为探讨人性的解剖标本。
可以说,卢梭是个真正人格意义上的人,他值得让众人尊重和佩服。《论语•子张第十九》中写道:“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我认为,真正的伟人,从来就不是“伪人”。
卢梭的《忏悔录》,开篇以激愤的宣言震动世人:要让大家看看我卢梭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要让大家看看,我卢梭这个灵魂是不是正直善良,是不是对的起他自己与他的祖国,他所处的时代。这本书所侧重的,实在是作者对自己人生历程的种种交代,没有暗含一丝对自己的袒护。所写的一切,至少作者的心地坦荡真诚绝无疑问,而事实真相,如后来考据,也相差不远,相比其它遮掩篡改的行径,卢梭的选择实在要高明太多。
乔治.吉斯多夫在《发现自我》这样说:“忏悔从来没有把一切都说出来过,也许是因为现实是如此复杂和纷繁,以至没有任何描述能重建一个真正忠实的形象。”相比前辈蒙田看似自责,实则自赞的“忏悔”著作,卢梭的《忏悔录》里,写了自己的吝啬贪婪,自己的偷盗习贯,自己对朋友的背叛,自己说的谎行的骗。他针锋相地提出了一个哲理性警句:“没有可憎的缺点的人是没有的。”他追求绝对的真实,把自己的过错和问题完全暴露出来。
02
不畏人性的阴暗面
辰东的《神墓》有句话说:“神性,魔性,皆是人性。”卢梭的晚年孤独不幸,《爱弥尔》一书的出版后,就被当局者视为异教邪说,最高法院判决将已出版的《爱弥尔》全部烧毁,下令焚烧这部触怒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作品,并立即通缉卢梭。从此,卢梭被当做“疯子”、“野蛮人”而遭到紧追不舍的迫害,开始了逃亡的生活。对他来说,官方的逮捕和教会的谴责已经是够严酷的了,更沉重的一击又接踵而来。
人们对卢梭的个人生活和人品进行了铺天盖地的攻击,令人痛心的是,这大规模的攻击并不是来自敌人的营垒,而显然是朋友之所为。他疑心重重,不得安宁。马车转弯时差点撞死他;人们卖给他的墨水是无色的,让他写不了辩护词;甚至到处都有人在跟踪和监视他。《不死法医》中有句话形容得很贴切:“真正杀死你的,并不是让你的心脏停止跳动,而是让你无法活下去。”
蜘蛛的《十宗罪》中写道:“人性之中有着冰山一样的冷漠和残忍。”“这些所谓的朋友们,看我独自走在一条新的道路上,便嫉妒起来了,他们表面上似乎在努力使我幸福,实际上却努力使我成为笑柄。他们首先极力贬低我,以便最后达到败坏我的名誉的目的。引起他们对我嫉妒的还不是我在文坛上的成名,而是我在这里开始的那种个人生活上的改革。我在写作艺术上出点风头,也许他们还能原谅,但是他们不能原谅我在行为上树立一个似乎使他们寝食不安的榜样。我一旦成名,就一个朋友也没有了,这是个很大的不幸;而尤其不幸的是我身边尽是自称为朋友的人,他们利用这个名义给予他们的权利,来把我拖到万劫不复的地步。”卢梭的这段话,看透了多少人性的阴暗面。这是何等的无奈与失望,他也想像沈从文所说的那样:“永远只想用无私和友爱来回答这个社会的无情。”但是,现实总是毫不留情地扇他几巴掌,弄得他遍体鳞伤。
想到天蚕土豆的《斗破苍穹》中有一句话:“这便是险恶的人性,以后面对绝境之时,不要把你的后背交给别人,因为说不定,会有一把意想不到的剑,捅进你的胸口…”“我总是目瞪口呆地看到,他们还没有懂我的意思就用几句漂亮话轻易地对我进行反驳。”卢梭在《忏悔录》叹息道。正如尼采说的那样:“理解,通常不过是误解的总和。”他身边的人们,都不惜用最坏、最险恶的眼光去看待他,说什么话都是卑鄙的,做什么事都是肮脏的。
可是,卢梭并没有屈服。他说:“我那时只凭自己一人去闯,没有朋友,无人指导,缺乏经验,远在异乡,服务于异国,侧身于无赖之群,这些无赖为了自身的利害,为了不要有清流显示出他们的污浊,都极力怂恿我去和他们同流合污,而我却绝对不这样做……我既决定在独立和贫穷中度过我的余生,我就竭尽我灵魂的全力去挣断时论的枷锁,勇敢地做着我认为善的一切,毫不顾及别人的毁誉。……他们为害我而伤脑筋,却不能强迫我也为害他们而伤脑筋。”他的无所畏惧,他的勇敢气魄,让多少阴暗的渣滓气得跳脚。
卢梭面对着种种谴责和污蔑、中伤和曲解,自信他比那些迫害和攻击他的大人先生、正人君子们来得高尚纯洁、诚实自然,所以一开始就向自己的时代社会提出了勇敢的挑战:“不管末日审判的号角什么时候吹响。我都敢拿着这本书走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果敢地大声说:‘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这就是我所想过的,我当时就是那样的人……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这便宣告着,我卢梭要和这世界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对抗和论辩。在这对抗的基调后面,显然还有着一种激烈的冲突,那便是,卢梭与社会的冲突。
03
不畏社会的阴暗面
莫言在《生死疲劳》中写道:“极度夸张的语言是极度虚伪的社会的反映,而暴力的语言是社会暴行的前驱。”卢梭出身平民,沉重的封建压榨已经使得民不聊生。这最后的年代是腐朽、疯狂的年代,封建专制主义的鼎盛虽然已经一去不复返,但专制主义的淫威这时并不稍减。伏尔泰和狄德罗都进过监狱,受过迫害,卢梭,自然也难逃此劫。这是十八世纪思想家的命运和标志。何况他这个来自民间的人物,思想最为激烈,态度最为孤傲。他抱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心态,非要和专制统治拼一个你死我活。
净空法师曾说:“在这个时代要想建立制度非常困难,根源在於世间人道德伦理丧失,谁也不愿意服从谁。” 他拒绝国王的接见和赐给年金;他鄙视巴黎的繁华和上流社会的奢侈;还对“高贵的等级”进行激烈的指责。他生活在充满虚荣和奢侈的社会环境中, 他在如此阴暗的时代、在如此恶浊的地方,却难能可贵地表现出高尚的情操。即使皇亲贵族召见,他也故意不修边幅,显出“布衣”的本色和独立人格。比起那些道德沦丧、性情刁钻、伪善阴险的小人,他更像是古代洁身自好的风雅高士。
他在《忏悔录》中写道: “邪恶进攻正直的心灵,从来不是那么大张旗鼓的,它总是想法子来偷袭,总戴着某种诡辩的面具,还时常披着某道德的外衣。”这些封建专制压迫,这些统治者令人作呕的丑恶行径,都在卢梭的的笔触下显露无遗。在这里,卢梭表达了对封建贵族不加掩饰的厌恶和鄙视,他的自我批评和忏悔导向了对社会的谴责和控诉,对人性恶的挖掘转化成了严肃的社会批判。而且,正因为这种批判是结合着卢梭自己痛彻的经验和体会,所以也就更为深刻有力。
他虽那样暗淡地死去,但是他的思想光芒却没有因岁月而黯淡。他不畏惧自己的阴暗面,不畏惧人性的阴暗面,不畏惧社会的阴暗面,他毫不留情地剖心剜肺写自传,毫不留情地鞭挞社会,他是不畏阴暗的月亮,是最光明的那轮月亮。
文案:吴嵌清
排版:王殷/黄丽媛
责编:王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