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内外——读《围城》有感

《围城》内外——读《围城》有感

“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杨绛先生的这句话大概是对钱钟书先生《围城》的最好概括了。寥寥数字,回味无穷,恰如《围城》本身。它讲述的本是一个极其平凡而无用的好人——方鸿渐的前半生,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与深思。

说实话,一开始读《围城》的时候我只觉得有趣,常常看了两页便哈哈大笑起来。钱先生的幽默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无论翻到《围城》中的哪一页,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令人欢快的因素。“我发现拍马屁跟恋爱一样,不容许有第三者冷眼旁观。”“早晨方醒,听见窗外树上鸟叫,无理由地高兴,无目的地期待,心似乎减轻重量,直升上去。可是这欢喜是空的,像小孩子放的气球,上去不到几尺,便爆裂变为乌有,只留下忽忽若失的无名怅惘。”种种经典,不胜枚举。阅读过程中,我一方面为钱先生的才思折服,一方面又感到莫名的惋惜:如此绝妙的文笔本应该配上一个更为有趣,或者说更为波澜壮阔、扣人心弦的故事,而不是浪费在一个过于平凡的方鸿渐身上。

后来我又断断续续将《围城》读了两三遍,再加上对钱钟书先生其人有了更深的了解,便也渐渐明白方鸿渐——这个围城内的平凡之人的角色意义所在了。

要说方鸿渐,不如先谈一谈范懿。《围城》里的这位范小姐有着一个看似可笑却又被普罗大众所接受的婚姻观:悲剧里的恋爱大多数是崇高的浪漫,她也觉得结婚以前,非有伟大的心灵波折不可。范小姐在与赵辛楣见面前,还在苦苦纠结自己到底是要扮作一个有过丰富恋爱经历的魅力女性,还是一个“一颗心还是纯洁童真的女人”。其实在此之前,她与赵辛楣不过是打过几次照面的点头之交罢了。

而在与赵辛楣见过一面之后,范小姐身上的姿态意味也愈发浓重。至于假说著名剧作家给她送书、吃饭时做作地故作矜持、故意在赵辛楣的屋子里大笑种种举动,都让人忍俊不禁,可笑可叹。

然而,范小姐看似可笑,我们每个人身上却或多或少都有些范小姐的影子。而这一点可笑,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理想与现实相抵触的无奈和无情的嘲讽。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戏剧倾向的自我中心意识。这种意识的产生大多来自于后天的熏陶。张爱玲曾在《童言无忌》中提到 “像我们这样生长在都市文化的人,总是先看见海的图画,后看见海;先读到爱情小说,后知道爱;我们对于生活的体验往往是第二轮的,借助于人为的戏剧,因此在生活与生活的戏剧化之间很难划界。” 而生活的戏剧化往往是不健康的,它总会让人莫名其妙地自我感动与自怨自艾,也在无形中赋予了作者轻易地构建读者的世界观的特权。

再加上现代社会人文主义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个体的重视程度是逐步提高的,人们也愈发陷入了一种苦恼之中:理想中丰富的人生与单薄而平凡的现实的差异。并且,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在范小姐那一类自诩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中,真正学会做学问与做学问的精神之人可能是凤毛麟角,但自命清高与文人相轻的那一套却是容易精通的。因此,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的那样,这些有文化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印刷品的欺骗。

如果说范懿是在悲剧爱情的感召下想要拉着赵辛楣一起走进婚姻的围城,那么方鸿渐的婚姻甚至连这么一点具有欺骗性的浪漫也不曾拥有。我们几乎可以认为方鸿渐的爱情给了唐晓芙,而他与孙柔嘉的婚姻则是在孙柔嘉的“苦心经营”下,借着一点阴差阳错而勉强实现的。而不是像作家叶德浴在《<围城>婚变篇》中提到的“方鸿渐、孙柔嘉二人的恋爱是一出有情人终成眷属皆大欢喜的喜剧。”但是这二人的结果却是相同的:范小姐在赵辛楣离开三闾大学后为了避免成为众人的笑柄而对他多加诋毁;方鸿渐与孙柔嘉的婚姻破裂后两人恶语相向,直至分居两地。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狼狈地逃脱出了婚姻的围城。

所以方鸿渐的平凡,既可以说是必然,也可以说是作者有意为之。他的形象,可以说是那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缩影。不仅是婚姻,对于当时的政治、大学里的明争暗斗以及文人的虚假嘴脸等等现象,《围城》中都有揭露与讨论。有的人游刃有余、左右逢源,如汪处厚、苏文纨、高松年;有的人则在迷惘与仿徨,如方鸿渐、董斜川。他们也因此有了境遇上的不同:苏文纨做起了走私生意,过得滋润但庸俗;方鸿渐的玩世不恭在现实面前显得那么无用,以至于导致了他与孙柔嘉婚姻的破裂;赵辛楣与汪太太的一段异样感情直接促使他弃学从政。但无论处境如何,他们每个人也都会遭遇自身的围城:苏文纨的自视清高与和望得到异性的爱慕;方鸿渐的新思想与旧环境的冲突;赵辛楣对于伴侣的期望和对现实的迁就。《围城》中多的是这样不痛不痒的人生悲剧,在此便不再赘述。

由此看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围城》的主旨应该不仅囿于对婚姻与爱情的讨论,而是将其当做一个抛砖引玉的例子。每个人都是一座围城,城内是炽热的、理想的内心世界,城外是冰冷的、现实的社会生活,人生的愿望大概是永远不能单独在城外或城内得到满足的。而同时,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也是如此。在一个人看似平凡并且一成不变的一生中,其实充斥着他与他人、与环境、与社会的斗争。

一个平凡人的悲欢,背后隐藏的是莫大的无奈,尽管这种无奈被人世间的种种情感与纷扰掩盖着,本人与他人都难以觉察。但每一个平凡人的故事,都是波澜壮阔的,也是扣人心弦的。

有人曾说,《围城》若是想要写得更加讽刺一些,则应当将漂亮完美的唐小姐嫁给方鸿渐。先让他们享受一番为爱情而结婚的欢乐,再让他们二人经历一番吵架闹翻,直至分道扬镳。这样也许更能体现出人生如围城的主题。但是钱先生还是对唐晓芙有着一定的偏爱,她在书中最后一次出现时的形象还是在苏文纨婚礼上美丽而遥远的捧花少女,因此也可以算得上是唯一一个获得了美满结局的围城中人了。

但小说毕竟是小说,它只是人生的剪切、拼凑,是经过艺术加工的现实,而远不及我们生活的现实那样亲切与熟悉。若是一味地沉溺于小说中的文学世界,并且硬要在现实生活中找出使之存在合理的证据,甚至按照小说中的人物来安排自己的人生轨迹,那么就恰似《围城》中的范小姐一样了:受了印刷品的欺骗,囿于戏剧的围城之内,却不明白在洞悉并且甘于忍受生活的平庸之后依旧热爱生活,本就是一种任何小说传奇也比不上的英雄主义。

文案:杨扬

排版:梅婧如

责编:王殷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围城》内外——读《围城》有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