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读后感——宏大叙事之外的变革时代以及未完的预言

《平凡的世界》,是我自初中以来一直想读却没有读完的小说。记得当时吸引我的,是小说开头少平吃饭的一段,那副场景对当时的我而言,是很难想象的。西北、农村,这两个对我而言十分陌生的标签,对当时的我吸引力并没有那么大,是故我没有因为这无法想象的场景而去阅读这本小说。

在那之后,我也就一直没有读过。直到今年年底,闲来无事,再把小说翻出来,开头还是那个开头,但看的人,已经变了。

小说将目光投向了西北农村的一户贫困家庭的两兄弟,并围绕着他们,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展开,讲述了两兄弟在时代浪潮之下的奋斗史。

改革开放,是小说的时代背景。在一开始接触这部小说前,我对于这个背景的印象只有“先富带动后富”、“黑猫白猫”的论断、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在南海画圈的老人。这些都是教科书上宏大叙事带给我的关于这一时期的一些认识。

随着年岁渐长,看到了更多元的论断,我个人对于这一时期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是驱使我去阅读这部小说的主要动力,我希望能从中看到宏大叙事之外的改革开放是以何种面貌示人的。《平凡的世界》做到了,想必这就是为什么它能在当时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原因吧。

很多人说,路遥是用一种白开水、流水账式的文字,描写了孙家两兄弟在时代浪潮下为改善生活状况做出的努力,对此,他们对于它的获奖颇有微词。

我不这么认为,平铺直叙式的语言风格恰恰与标题中的“平凡”二字呼应,这种平铺直叙,更像是对于路遥眼中所看到的现实的一种反映,这种反映,是理想化的,但也有一定的现实依据,与现实贴近。全书展现的,是个体在时代浪潮和个人的努力下的不断奋斗、走向成功的过程。采用朴实的语言风格,也与故事发生的空间有关,全文是在七八十年代的西北地区的农村、城市展开的,语言应具有地域特色,同时要贴合角色的身份,所以会让人产生语言质朴的感受。在阅读过程中,这种语言风格,让我感觉自己是作为一个受到作者引导的局外人,见证书中的各个事件,与人物共情,又不时地从书中的事件中抽身,倾听作者的感受。它并不像许多小说那样,会给读者带来沉浸式的体验,让读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来实现与人物共情。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内容,全书的主要情节,大概就是个体在时代浪潮下的奋斗史。孙家的两兄弟在历经磨难后,凭借精神力量和实干精神,走上了成功的道路。私以为这与罗曼·罗兰关于英雄主义的论述不谋而合,这两个贫困家庭出生的青年,尝尽了人生的苦难,不论是物质层面,亦或者是精神层面都是如此,他们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却依旧热爱生活,并致力于改变现状。这种个体的奋斗精神,很难不让人欣赏。

全文唯一的不足,在我看来,是路遥没能多考察几年。假使能多考察几年,这部小说就不会如此草草收尾。是的,这部小说的结尾实在是太突兀了。的确,我们可以认为是一种留白,但总让人感觉有一种悬而未决的感受。

当然,多考察几年,可能就不会是这样的结局了,可能是一种更加贴近希腊悲剧式的结局,也可能不是,毕竟,按照已有的主基调,路遥不太可能会去写这样的一个结局。文中已经涉及到了关于改革开放的一些存在的问题的讨论,只不过没有深入,如果深入的话,可能我们就看不到这样一部作品了吧。其中一些讨论,在今天,甚至应验了。说它是一个未完的预言也是很合理的。

总而言之,你可以把这部小说当作对改革开放在农村改革实践的一种主观反映,或者,就是一本七八十年代西北农村的画像就是了,毕竟,想得太多,总不是什么好事情,给自己徒增负担罢了。

键客柒流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宏大叙事之外的变革时代以及未完的预言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