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太宰治《人间失格》 :我与《人间失格》

为什么尽管学文的女生远远多过男生,

但是相比起来,

男性作家的成功要大大多过女性?

我与《人间失格》
——读太宰治《人间失格》
文/綠子.

来源/森林21天共读

编辑/小森林

第一次读《人间失格》是初二那年的春天,除了异常的压抑,心中并没有太大的波澜。唯一一点触动,便是在百度窥探到了太宰治的童年,那一刻我才发现《人间失格》是一本充满自传色彩的小说。

而后的几年,随着所谓‘丧文化’的兴起,《人间失格》也被负能量者们所“传颂”,负能量者们多为青年。让我觉得可笑的同时,也让我想起周国平那句“喜欢谈论痛苦的往往是不识愁的豆蔻少年,而饱尝人间苦难的老叟却唱起了欢乐颂”。

有人说:读了《人间失格》的前俩页,仿佛看到了自己。我只想对这位无病呻吟的读者说,前几页都是翻译者的前言,还没到小说内容呢。

网上借这本书表达着各种情感,我甚至怀疑这些人没读过。或是我自己的记忆偏差。这样的疑惑,迫使我再一次读了这本书。

由于是第二次,我便直接将太宰治与叶藏二合一着去读。从而使主人公的人生越发真实鲜活,上一次读到这么鲜活的人物,还是《挪威的森林》中的小林绿子。读完后,我确定网上那些人并没有读过这本书,只是一味的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只因“经历”二字。 那种从小便敏感自卑,带张面具度过童年的经历;即使父亲是政界名流,他面对保姆的侵犯都不敢反抗的经历;三次自杀,被送入精神病院的经历……这些太宰治所经历的,敢问当代年轻人几人体验过?你们将自己小小的挫折借这本书表达,难道不是‘小材大用’?那些失恋的、考试落榜的、存在感低的……和这本书相较,仅仅沧海一粟吧!

我一直都不清楚这本书的文学价值何在,尤其是在我是一个心理健全的人的角度去看,读这本书更是没有任何意义所在。

我其实不难理解有人在这本书中产生共鸣,因为书中一部分语句似乎有魔力一般,往往人们没有太大的伤,却被这本书无限放大,导致读者开始自怜,认为自己受到天大的伤。由于过度消极,就不一一列举语句。

因此我建议大家,没有一定的价值观前不要看这本书,很容易被其中的压抑所影响。

我对这本书的评价一直是“一个病态的男人愈发堕落,直到谷底的一生”。如果有人读过它且在“可读性”这个角度与我的观点不同,欢迎来和我辩一辩,毕竟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太宰治《人间失格》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