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看到Wladyslaw Szpilman的回忆录,被书中坎坷的经历、平静的笔调所震撼,书中的波兰人有好有坏,德国人有好有坏,抛却对人性的绝对二元论定调,这可能是最接近于现实的一部作品。
罗曼·波兰斯基
一部口碑、好评如潮的电影
——观电影罗曼·波兰斯基《钢琴师》
文/Susan
来源/森林21天共读
编辑/小森林
《钢琴师》是法国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的作品。除开影片的知名度,导演本人也是一个非常有名同时也非常有争议的人。
罗曼·波兰斯基是犹太人,二战期间,父母亲人均被抓进犹太集中营,父亲侥幸存活,母亲则死在集中营中。童年的经历给波兰斯基留下了的阴影。
随后,罗曼·波兰斯基又成为著名的曼森家族灭门惨案当事人,那天他刚好在欧洲出差,躲过了屠杀,而妻子莎朗•塔特则与腹中婴儿在家中惨死。
全世界都在为他痛失爱妻惋惜,而他自己的表现却很漠然。
几年后,罗曼·波兰斯基卷入美国性侵未成年少女案,遭到美国警方通缉。对于此项质控,罗曼·波兰斯基本人的反应是:否认,我不知道对方未成年。而当事人则在事隔多年后站出来说:性侵这事儿真的有,但除却这事,波兰斯基还真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导演。
连受害者都为他站台,看来,罗曼·波兰斯基在导演方面,真有两把刷子。
回到电影本身,《钢琴师》这部作品,多年来,口碑、好评如潮,确实是部好剧。
电影由真人真事改编而成:二战胜利以后,波兰犹太钢琴师Wladyslaw Szpilman开始撰写他的回忆录《钢琴师》。
某天,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看到Wladyslaw Szpilman的回忆录,被书中坎坷的经历、平静的笔调所震撼,书中的波兰人有好有坏,德国人有好有坏,抛却对人性的绝对二元论定调,这可能是最接近于现实的一部作品。
曾有人找到罗曼·波兰斯基,请他拍一部有关二战题材的作品,罗曼·波兰斯基逃开并拒绝了。而看到Wladyslaw Szpilman的回忆录后,波兰斯基主动提出将这部作品拍成电影。
于是,有了剧中悲壮的音乐,有了Wladyslaw Szpilman历经生死劫难后用的生命弹奏。
当然,相比于《辛德勒名单》,本剧并没有很多血腥、压迫的场景,当波兰的犹太人由30万锐减成8万人时,也只是几个有名望的犹太人在广场上争论了一番。
因此,本剧整体剧情、气氛显得平静,压抑中带着希望和对生命的渴望,乃至当德国军官出现在Wladyslaw Szpilman面前时,丝毫感受不到危险近临,而波兰解放,Wladyslaw Szpilman获救时,喜悦和激动也刚刚好,没有大起大落,仅仅是一位内心平静的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