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经济状况向来捉襟见肘,所以每当小镇上又有电影上映,老爸觉得片子还不错时——光从男女演员的名字来决定——就会将一枚枚的钱币凑起来,刚好够买一张票,派我去看电影。
从电影院回来之后,我得将电影讲给聚在客厅里的一家子听。——《电影女孩》
读完这本书,我整个人都不好了
——读《电影女孩》
文/laetitia
来源/森林21天共读
编辑/小森林
书很短。也有拉美作家那种特别的味道。读时总觉得是在吃什么没吃过的好吃的,陌生又充满诱惑。好奇心爆棚的我总能被他们满足得不要不要的。然而,读完智利作家埃尔南·里维拉·莱特列尔的这本《电影女孩》,我真是整个人都不好了—— 它让我一直想着她,那个就比十岁多一点,有一个下肢瘫痪的爸爸和早就逃跑了的妈妈,还有四个半大不小的哥哥,住在锌皮钉成的陋屋,在遥远又荒凉的硝石矿区,那里的景色“比地狱好不了多少”的地方 : 她是艾达·德辛内,电影表演师……
书很短。短到每页里连形容词都少见,真的就像书里故事的发生地点:荒原上的一座穷苦的小镇,“人们没有东西可以看,也无事可做”,那里既没有火车也不会有音乐会,除了,有家电影院。老爸喜欢看电影,可惜他不能动了也没那么多钱带我们一起去看电影。然后我,老爸最期待的那个女儿,就变成了家里唯一能去看电影的人,前提是我赢了所有的哥哥,我就是那个最会讲电影的人。有了电影,即使老妈“丢下我们之后,大哥开始口吃,我则满头白色的虱子”似乎也无妨。“街坊邻居的太太们说,这种虱子是悲伤滋养出来的”,我呢,我觉着既然“这悲伤是因老妈而起”,那么“我开始吞食这种因对她的爱而生出来的白虱”“我就是这么爱她”“我就是这样想她”。这都是因为电影 —— 只不过,电影里也有恶魔。现实中,更是。
毛尖是谁我不知道(看上去有点像茶叶),ta以《完》字为题,在这本纸书前写了洋洋洒洒一大篇的序。文字铿锵有力,其密集程度比整本书都多。我经常很佩服这种读者读书后的得意之心,我肯定整不出来,我只会喜悦地,悲哀地,读书。并且告诉你,埃尔南·里维拉·莱特列尔,比海明威好看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