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看到的,
也许只是她的钻石光芒,
我看到的,
是那地层之下的无尽煎熬。
读《我的姐姐张爱玲》
文/渣渣辉 有书共鸣
编辑/小森林
来源/森林21天共读
本来对这本书兴趣不大,因为关于张爱玲的前尘往事,早已经被写透写滥了。因为看了傅月庵《我书》里有提到某出版社连“祖师奶奶”的亲弟弟出书,都不给面子,要被“存证信函”伺候,已经出版了的图书也得下架。
本来对某出版社只有膜拜之情,毕竟创造了那么多的“奇迹”,但海峡那边是可以有各种不同声音的,这不同的声音让我看懂了商海无情的一面。
这么巧,前天村长在群里发布一些图书的转让信息,这么巧我正好在线,这么巧就有《我的姐姐张爱玲》,赶紧拿下,昨天就到手了,这么快,我又把书翻完了。
上海在张爱玲逝世后,都不是很在意张家的事情,公寓门前挂个牌,祖师奶奶的生日还写错了,还是陈子善教授看不过眼,写文章婉转提醒,牌子换了两次,总算是写对了。张爱玲玲的弟弟,更加是悄无声息的活了几十年,是台湾的季季特意过来,用提问的方式,季季提问,张子静回忆,就这么出版了的一本书,因为某出版社判定某些照片侵权了,张子静生前得知图书被下架,向来沉静的他,连写数封信,托季季转交给某出版社的负责人,表达他的态度和立场,可惜他生前没有办法看到自己的图书重新上架。张子静回忆姐弟很多事情都是“半途而废”,比如在姐弟俩都没有读完圣约翰大学的课程,张爱玲是嫌弃大学的水平不够,弟弟却是因为身体原因退学。没有想到生命中第一本书,也是最后一本书,也曾“半途而废”,某出版社的“污点”真是无法抹掉。
手上这本书,已经是新版了,想必“侵权”的照片已经处理好。我猜测就是张爱玲当年的几张照片而已,某出版社觉得版权该属于他们,亲弟弟舅老爷也是不能用的。张子静和父母的关系疏离,和姐姐姑姑的关系也不亲,不是他不想和姐姐亲,当年他办杂志,想请姐姐写篇文章,姐姐一口拒绝,他只好自己写《我的姐姐张爱玲》,算是“蹭热点”。姐姐离开大陆他不知道,他从无锡回上海,去找姐姐,姑姑说她已经走了,一句话,大门也关了。就算姐姐在上海,他来访,聊久了,姑姑也是不留饭的,说他没有事先说明。这在朋友间不就是多添双筷子的事情,亲姑姑亲姐姐偏偏是讲原则的。
张家就是这样的了,哪怕身体里流淌过李鸿章张佩纶等等权贵们的血液。平民百姓家的也不怎么样,脑瘫女童被亲爷爷亲爸爸带去河边,被推下河,爷爷怕浸她不死,书包里还放砖头。不知她有没有弟弟,弟弟将来会不会写《我的姐姐……》,她脑瘫不知道最后有没有意识到自己是被害死的?希望她是不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