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东野圭吾
文丨 Alcohol
一个精彩的推理故事。刚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这样想。看完我去洗了个澡(我有看完一本书之后洗个澡沉淀一下再写书评的习惯,目的是不要让自己的想法受到“一时冲动”、“脑子发热”的影响而变得不客观),在热气笼罩的浴室里,深入地想了想小说中凶手野野口的杀人动机,突然觉得背后有些发凉。
野野口读书时遭遇校园霸凌事件,为了不继续被欺负,他主动加入了霸凌的队伍,甚至不惜伤害曾对自己伸出援手的朋友日高。野野口心里虽然抵触和反感这些充满恶意的行为,但同时又默许、纵容和参与。为什么不停止?如果说当时势单力薄,怕退出“组织”会被报复,那么长大成人后,当他有能力停止这种行为的时候,为什么还不停止?甚至任由其演变成了杀人动机?
恶意的可怕之处,恐怕不仅是它一旦被付诸实践的残忍程度,不仅是它会带来不可弥补的后果,也不仅是它会毁了一个正常人的心智、让人无法摆脱阴暗心理的束缚,而是在于……这世上的每个人,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会产生恶意,有无数个瞬间,这些恶意的念头都有可能发展成恶性事件。
就像小说里写的,问参与霸凌的学生“你为什么要欺负他?”他说“没什么,就是看他不爽”。野野口也是看日高不爽吧:自己参与了恶性事件,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了污点,但日高没有,他仍然是人们口中“对任何人都很好”的好人形象;自己也想成为作家,但日高已经在文坛小有成就;自己霸凌过日高,但日高原谅甚至还帮助了他。有种恶意不需要理由,而且可以深刻到赔上自己的人生以置对方于死地。
看到纯白无暇的纸张,想要在上面挥笔乱画;看到纯洁善良的人,想试探他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伤害别人;看到比自己先一步获得成功的人,就认为他一定采取了某些“不正当手段”……人的恶意,往往就隐藏在嫉妒、虚荣、贪婪、自负、报复等复杂心态的背后,蔓延生长,伺机而动。
有些人的恨说来可笑,但确实没有什么具体的缘由。他们平凡无奇,就见不得别人优秀;他们没有天分,就不愿承认他人的天赋;他们碌碌无为,你的幸福人生就会变得刺眼……所以事实上,恶意的反义词并不是善意,而是宽容吧,对不美好的宽容,对美好的宽容,不对事物进行恶意的揣测,对无法拥有的东西止于欣赏,容许这世界上有对自己不利、与自己无关的存在,或许这,才是制止恶意产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