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一天阅读一本书
文/jackie
来源/森林共读会
题 记
在教育学术机制越来越容易使学者读书人或走向专业割裂孤绝的象牙塔,或使知识成为夺取文化符号资本之武器的今天,艾科让我们猛然醒悟:学问并不枯燥,知识不仅是力量,知识更使我们快乐。
借用伊塔洛·卡尔维诺的一句话作为开场白。我对任何唾手可得,快速,出于本能,即兴,含混的事物都没有信心。我相信缓慢的,平和的,细水长流的力量,踏实、冷静。我不相信那种缺乏自律精神,不自我建设,不努力,就可以得到的个人或集体的解放。
我觉得它同我们阅读的感觉十分贴切。阅读本身就是缓慢而平和的,但同时,需要我们付出坚定意念以及持久的耐心。阅读是读者与作者间的对话,通过阅读书籍,更多的是阅读我们自己。马塞尔·普鲁斯特这样来表达:“事实上,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作者将其提供给读者,以便于他发现如果没有这本书的帮助他就发现不了的东西。”希望我们每个喜爱阅读的小伙伴们,能够通过阅读发现自己。
先大概介绍下我参加的“一天一本书21天阅读”情况,这个是微信群里的活动,21天连续不断,每天阅读一本书,并书评(50字以上)。规则很简单,但是往往报名人数多,能坚持到最后的仅约1/3。
自从我公布参加一天一本书活动后,很多朋友在问我,一天一本书怎么能读得完?光图阅读速度,能有收获么?你一天花多少时间用来读书呢?不用做其他事情么?
这些问题在这次分享中,我将一一解答。但我首先想要说的是为什么要参加这个活动,以及我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一、读书的目的(为何要参加一天一本书?)
为什么要读书呢?有句很煽情的话:“阅读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怎么个遇见法呢?没人说得明白,不读书就不美好了么?当然不是。在《宛如一部小说》中,作者列出了十项权力:不读的权利、跳读的权利、不读完的权利、重读的权利、读任何书的权利、包法利式幻想的权利、随时随地读的权利、翻阅的权利、大声朗读的权利、沉默的权利。这10项权利,也是我在阅读中经常应用的。
于我而言,越是读书,我越是觉得:阅读重要,但输出更重要。无论阅读什么样的书,最终都要成就我们自己。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对此是这样表述的:“我自己在读书时总是很自私,我不想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我读书是为了学习,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好的、更有自知之明、更多才多艺的人。我几乎从来都不为了‘取乐’而读书。”
阅读就是将书籍同自己相结合,哪怕只是一句话,一个段落,一个小章节,只要有所收获,能化为自己的一部分,那么阅读的时间就没有白费。那么阅读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这也就是我阅读的目的。那么为什么要一天阅读一本书呢?因为我堆积的书太多了,需要拿出时间来集中消化一部分。
喜爱阅读的人都会遇到这种困境,就是身边有无数给你种草的人,而你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作者也在有意无意的向你种草。所以购买或借阅的图书越来越多,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我因为有些小洁癖,所以不愿意借阅图书,而又因为有恋纸癖,所以只购买纸本书籍。这两个怪癖行为,直接导致我家书柜面积不断扩充。而买来这么多书,不看,更是罪过。在《华氏451》的封皮上,便印着:“比起烧书更可怕的罪行是不阅读它们!”
我平日中就有随手翻书的习惯,无事时站在书柜旁边,把一册册书籍随手翻看,不细致阅读,就看目录或随手翻到哪个章节就阅读哪里。这样随性的阅读,虽不系统深入,但却让我不冷落每一本书。而这也是我确定21天阅读书目的一种方式。
小结下,参加阶段性的一天一本书阅读活动,可以批量消化库存,可以挑战自己的阅读速度,可以培养自己的阅读韧性与耐心。接下来聊聊如何选择书目:
二、如何选择书目?
在书目选择上,可以采用两种方式:
1、事先进行安排,按照计划进行;
2、每天随心情,想看哪本看哪本。
这次参加21天阅读活动,我事先列好了书单,但是最后完成时,书目被替换掉了50%。其中大部头的书籍,如《大秦帝国1-2》《文学回忆录(上下册)》全部被拿掉。一是因为《文学回忆录》实在是不适合速读,快速阅读会造成消化不良。二来在阅读期间,我安排了一次全家旅游,势必会影响阅读速度与质量,所以直接去掉大部头书籍。
最终阅读完成的书籍为:
《宛如一部小说》(70千字)
《读者说》(380千字)
《高难度谈话》(300千字)
《沙丘》(574千字)
《时尚衣橱》(237千字)
《清醒思考的艺术》(215页,86千字)
《乖,摸摸头》(306千字)
《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114千字)
《荆棘鸟》(506千字)
《阅读是最浪漫的教养》
《蚤满华袍》(160千字)
《儿童教育心理学》
《茶、汤和好天气》(134千字)
《大师们的写作课》(258页,166千字)
《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207页,81千字)
《整理的艺术2》(187页,200千字)
《茶之书》(85千字)
《有一种教育叫生活》(195千字)
《细节》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优雅太太教我的事》(106千字)
这里给大家的建议是:
1、根据自己以往的阅读习惯进行书籍选择,举例来说,我平日中阅读管理类、方法论的书籍较多,所以看这类的书籍可以说是驾轻就熟。很容易完成阅读任务,还能够给其他书籍争取宝贵的时间;
2、量力而行,选择相对字数较少,阅读较为轻松的书籍,千万别眼大肚子小,上来就攻坚克难,搞得自己压力大,心情紧张,要知道,阅读是很享受的,是与作者轻松的对话,思想的交流,别把阅读当成负担;
3、建议选择2-3册散文或诗歌类书籍,这样的安排,可以在阅读困难时期作为调节剂;
4、可选择1-2本已阅读书籍,进行重读。这样既可以在时间实在无法排开的情况下保证书评任务,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再次熟悉这本书籍。
总之,书目的选择随心所欲,关键在于坚持。
三、如何阅读?
我想这也是大家最为关注的部分,如何一天读完一本书?每天要保证多长时间的阅读?阅读速度如何?
昨天我看到一段书友间的对话,觉得很有趣,拿来同大家分享:
A:“如何一天撸完一本书”
B:“使劲儿呗……”
下面就让大家来看看我是如何使劲儿的。
这里还是想再次重申下,每天一本书,并不是想走马观花的过一下,森林读书会的要求是每天每本书50字以上的书评,我给自己的要求是,每本书要有800字以上的书评。实际结果是:完成千字以上书评16篇,其中有8篇被不同的公众号进行推介,完成600字以上书评2篇,100字左右简评3篇;下面具体来说我是如何做到的:
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是一段时间内同时阅读多本(2-3本)书籍。可以是同一类型,也可以混杂兼顾,没有一定之规。在这21天中,篇幅较小较为简单的书籍(《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和《茶、汤和好天气》),我一般1-2天内完成阅读并书评;篇幅较长的小说(《沙丘》《荆棘鸟》)或难度较大的心理学书籍(《儿童教育心理学》),则是平均5-6天阅读完成并书评;其他书籍(《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时尚衣橱》)大致阅读时间为2-3天;还有三本书是为了保证完成任务重复阅读。
平日的阅读时间大致保证在2-3小时左右,周末可以达到4-5小时。
下面结合《如何阅读一本书》来具体谈下我的阅读方法:
首先,不得不承认,快速阅读是一种技能。是需要长期的训练或实践才能达到的,对于一个平日不读书的人来讲,每天阅读一本书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只有在平日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行速读。但我想,能在这个群生存下来的朋友们,都是有一定阅读积累的,进行速读也是没任何问题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将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基础阅读太过简单,不展开说明,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不适合每天一本书的阅读方式,也不在这里做说明。今天只讲检视阅读,也就是快速阅读。
举例说明:
《清醒思考的艺术-你最好让别人去犯的52种思维错误》一般在阅读前我会问自己一些问题:
1、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这本书的书名很吸引我,之前大致翻阅过,且今年在共读群领读过《怪诞行为学》一书,两册书有相似处,应该适合快速阅读。
2、你想从这本书中获取哪些知识?
——我想知道什么是思维错误?如何避免思维错误?
3、这本书与你有何相干?
——进行思维锻炼,收集案例。
开始阅读:
从目录开始,在自己感兴趣的标题边上打钩,然后阅读序和跋,在跋的开篇,作者引用了爱默生的这段话“在群体里容易按照他人的想法生活,在孤独中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但值得记住的只是那些在群体中保持独立的人。”看了这段话,我更加肯定这本书是我的菜,于是开始逐篇阅读具体内容。
阅读过程中,我采用的是指读法,就是手指在书页的每个行间快速移动,同时眼睛进行跟读,这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我大概是阅读2-3个章节,进行一次休息,小结回顾阅读过的章节所讲的内容,并进行简单的笔记,然后继续阅读文章,整个阅读过程持续约2小时,这时已经彻底无法吸收任何东西了,就四处走走,调节下,然后再用1小时时间阅读完剩下的部分,用一个小时进行书评。整部书分两次,耗时约4小时完成全部内容,当天还有时间阅读其他书籍。
同样采取这种方式阅读的有《有一种教育叫生活》《大师们的写作课》《整理的艺术2》等,这类书籍全部能在4-5小时内完成,并且书评比较好写,能够为其他书籍争取宝贵的时间。
另一类比较轻松阅读的是短篇小说和散文类书籍,如《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茶、汤和好天气》《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类这书阅读起来更为轻松,大概阅读耗时2小时左右,书评1小时完成,总体不超过4小时。所以建议大家,如果第一次参加每日一本书,可以先从这类书籍入手,比较容易完成任务,给自己增加信心。
这里还想重点强调一下阅读中的自信力的培养,特别是阅读的初期,我看刚开始报名参与的阅读者大概有50名左右,而前5天就直降到30名,也就是说有40%的朋友,都没有坚持阅读过5本书籍,刨除当初头脑发热,冲动报名,第一天就退出的小部分人,大多是坚持个2-3天就放弃了。放弃的原因肯定是多种多样的,但对自己坚持下来没有信心,一定是原因之一。
所以建议在书目选择上,要选择自己平日中熟悉的项目,或是篇幅短小的书籍,先给自己的信心不断加码,看到完成当天任务后,居然还有时间看看日后要完成的书籍,这样小小的成就感的积累,不仅仅是为明天节省阅读时间,更是一种自我肯定,积极认同的心理。
接下来继续谈阅读,也就是这次阅读中攻坚克难的部分,大致是以下几本书《沙丘》《荆棘鸟》《儿童教育心理学》前两册都是大部头的小说,不可能在一日之内读完,我在每本书上的耗时大概是12小时,平均每天阅读2小时左右,也属于快速阅读,很多地方都是囫囵吞枣的过去,在重点部位用标签贴上。而且在阅读过程的前两天,大致定位书评的方向,并在日后的阅读中重点关注和贴标签提示,以便于在最后写书评时方便查找和提炼。
《儿童教育心理学》用了3天阅读完成,每天阅读2小时,但是还是觉得草率了。这本书阅读过程中,我在不断的回忆自己的童年,但是迫于时间关系,没有进行系统的记录,所以,在日后还是需要进行二次的详细阅读。
这里详细说下,在阅读大部头小说时,我会随手准备一张A4纸和一盒不同颜色的便签贴,在纸上,随手记下出现过的人物,每个人物之间要留有较大的空隙,这样便于不断增添自己感觉到的人物的性格、特征等等;用不同颜色的便签,标注关键人物间的对话、故事的转折点、细节描写、精彩片段等等,并在阅读中,思考书评的主题并依次记录,在后面的阅读中,对这些主题加以关注,并贴上标签备注,便于书评任务的完成。
给这部分做个小结,阅读要量力而行,不要太难为自己。将阅读视为一种享受的过程,而不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在适当的时候,要敢于取舍,这次21天书目中,原有一册马洛伊·山多尔《伪装成独白的爱情》,我坚持看了两天,实在消化不动,果断放弃,给后面的书籍争取时间。
四、《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检视阅读法
讲完自己的大致阅读状况,还想回到《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检视阅读法,这也是我自己在这21天中主要用到的阅读方式。
检视阅读共分为两种: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
我们在阅读时,经常会遇到不知道这本书是否值得阅读,或只想从书中提取部分对自己有用的资讯及观点,或者想从书中挖掘所有的东西,但是时间有限。这样我们便可以对这本书进行粗读和略读,目的是发现这本书值不值得花更多的时间来阅读,而且也可以快速吸收跟这本书有关的事情。
“用这种快速浏览的方式来阅读一本书,就像是个打谷的过程,能帮助你从糟糠中过滤出真正营养的谷核。”
如何做?
1、看书名页,看序言(如果有)
关注:副标题、其他相关说明或宗旨、写作特殊视角
思考:本书的类型,在以往的阅读中已经阅读过哪些类似的书籍?
2、研究目录页
读本书的基本架构做概况性的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特别是论说性的书籍。而且作者花费那么大力气来列目录和目录纲要,一定是对这个章节的提取,也就是精华了。
3、阅读索引(如果有)
这也是针对于论说类书籍的,通过索引可以快速评估本书涵盖了哪些议题的范围,以及所提到的书籍种类与作者等等。
4、阅读出版者介绍
5、选择与主题息息相关的文章来阅读
6、随意翻阅感兴趣的内容
完成以上这六个步骤,大概需要半小时左右,但是对书籍的吸收可以达到30%-60%。也可以大致判断出是否要深入阅读这本书。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说是略读,但确实非常消耗脑力的,因为整个阅读活动中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属于全脑开启的状态。
下面再来说检视阅读的第二种:粗浅的阅读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写道“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籍的时候,从头到尾先阅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我对此的理解就是一口气将整本书吞下去。但并非指一次完整的时间,而是完整的态度和完整的过程。
这里也不得不提到阅读的速度问题。阅读的速度并非只有单一的一种,重点在于如何读出不同的速度感,知道在阅读某种读物的时候该用什么样速度。
对于阅读方法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深入的去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我们继续聊下一个部分:
五、由已读书引出的想读书
通过这次21天的活动,收获到的不仅仅是21册书籍的成功阅读,更多的是对阅读的热爱与渴望。换句话说就是我更加喜欢阅读了。再说通俗些,就是读上瘾了。在阅读中总会有着各样的牵连。
下面大概介绍下阅读后的关联书籍:
《读者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阅读完后,我下单购买了以下书籍《四分之三的沉默—当代文学对话录》、《 家庭教育的捷径:以心养心》、《奥斯卡·王尔德传》、《蚤满华袍》、《心怀生命》、《茶之路》、《民国斯文》、《山河无尽》、《壶里乾坤》和《爱是光着脚的哲学》。
我一向喜爱张爱玲的文字,在阅读完这本《蚤满华袍》后,我对她的生平也更加关注,打算后续阅读《张爱玲年谱》和《张爱玲给我的信件》这两册书。
《儿童教育心理学》是打算重新精读的书籍,同时想阅读阿德勒的其他作品。《大师们的写作课》阅读完后,又被其他书友种下了《小说课》的种子。
六、有哪些不足,怎样改进?
阅读活动完成后,我对自己这几天的表现进行了反思,对于自己总体上还是认可的,但是还是有些提高的要求。
第一点是速读。
因长期保持大量阅读,我的阅读速度相比一般人还算是比较快的。这次活动后,我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阅读技巧,参考并学习了东尼·博赞的《快速阅读》一书,并进行了阅读理解力的自测训练。
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认识到,速读绝不是轻松的工作,在高速阅读中,需要大脑保持专注并高速运转,而且速读是无法长时间坚持的,因为会造成大脑的极度疲劳,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因为我刚开始练习,还没有完全掌握速读技巧造成的。而且,在阅读完成一段速读后,最好立即进行梗概记录,加深对阅读文字的印象。
总之,快速阅读训练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在日后的阅读中,我会有意识的增加快速阅读的训练。
第二点是需要提高输出能力。
我认为,输出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书评外,还可以同朋友进行交流,编成故事给孩子听,或根据书中喜爱的部分,培养自己一些微习惯,不断给生活中增加新鲜元素等等。这些在我看来都是对书籍的消化和输出。希望小伙伴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尝试着参加这种阶段性的一天一本书活动,用一次小的挑战,换一个大大的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