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无处不在 ——读(英)V.S.奈保尔《米格尔街》

苏醒

以前大部分时间用来看,书评总写得匆忙。渐渐的,写书评需要的时间越来越多,或许,看完书后自己的思考也多了。21天真的很棒,希望以每月一期的节奏持续下去。

苏醒推荐
生活无处不在

——读(英)V.S.奈保尔《米格尔街》

评/苏醒

书中一段话上次就击中了我,我愿再次抄写一遍:外人开车经过米格尔街肯定只会说:“贫民窟!”因为他看不见别的。但是我们这些生活在这儿的人却把它看作一个大千世界,每个人都与众不同:曼曼是个疯子,乔治是个笨蛋,比佛是个懦夫,哈特是个冒险家,波普是个哲学家,而摩根则是我们的小丑。

我们总是觉得,丰富多彩与贫穷无缘,与小地方无缘,只有大城市里才有生活,小地方的人,经济不富裕的人,只有生存。其实不是这样的。生活在每一个地方都有,而它的丰富程度取决于生活在其中的人。一个富豪在夜晚醉酒后的叹息和一个穷人喝了瓶劣质白酒后的叹息,本质没有太大不同。

三毛能在撒哈拉创造出她自己的天堂,她笔下动人的撒哈拉故事,不过是与荷西生活在沙漠中的日常;她笔下如春雨般的美食,不过是我们平常的一碗粉丝。梭罗在瓦尔登湖畔找到他的桃源,终日与木头、森林和湖水对话,偶尔自言自语,时常思考沉默,在每一根木头上,他都发现他想要寻找的生活的意义。

为什么我们总是对眼前的生活视而不见?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身边的人单调乏味?我们习惯性地用一两个标签去标注身边的一切,比如“教师”,“医生”或者“老人”,“小孩”。仿佛那个人除了那个标签身上就再没有别的。生动去哪儿了,细节去哪儿了,我们对人深入了解,对心灵深度探索的热情去哪儿了?

生活在别处,自从昆德拉说出这句废话后就被许多人视为至理。生活在哪里?生活难道不是在此时此刻而在我们盼望着的不可企及的远方吗?在我们对远方的幻想中吗?

重读《米格尔街》,我最大的收获便是打破了对地域的局限性思考。去哪儿当然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比起去哪儿更重要的难道不是如何活吗?我们如何过这一生,以什么样的状态度过一生不太漫长的时光,这才是重中之重的问题吧,这个问题解决了,或许去哪儿就不成问题,总会找到一个与自己想过的生活相匹配的地方。

这本书给我的另一个启示是:有人能把自己身边的任何地方过成天堂,也有人能把它过成地狱,更多的人一生都在天堂和地狱中间左右摇摆。

我希望,我能够发现身边无处不在的生活,而不是等待着生活来发现我。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生活无处不在 ——读(英)V.S.奈保尔《米格尔街》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