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片头有一句话是这样的:
“每个人都是带着成见看这个世界的,如果不带着成见,那么你对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看待方式。 将带着顽固的偏见与这个时代碰撞,等待这些偏见被打破或者再次印证。”
01
在评价一个物品,一个事件,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只要我们有坚持的观点,就意味当下不能认同想法的观点,或者其他,就是偏见。但生活中很多情况下别人不会说这是偏见,只是因为你的观点和大多数一致或趋同而已。比如大家讨论一个话题:
生活中以下按重要性或优先级,由低到高来排序:A房子 B爱人 C子女 D事业。结果显而易见,不管你怎么排序,都有被说成偏见的可能性。你和一帮热恋的朋友一起做这题,你末选B就会被认为有偏见,认为对有恋人的人有偏见。
这个举例可能不恰当。但这样的事情在当下社会发生的太多了,许知远每次都要问别人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是什么,“读圣贤书所为何事”。而当下市场经济已经对物质的追求早已成为主流,许总是让场面尴尬,大部分观众也觉得问得没有水平,为什么都要有社会责任感,过上有钱的生活不是很好吗?问得这么带偏见。
02
通常情况下,在我们生活里平时聊天,不管怎么样说,都犯不上说“你就是有偏见”话语。但只有触及到别人的利益就完全没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立马要用主流的正能量和正确来抨击异己者,说偏见都算是轻的。
所以大部分人是不愿意去直接表达的,看情况,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一言一行背后却带着“偏见”。貌似偏见是不好的,不受待见的,但偏见是有意义的,表达出来就有意义。因为:
— 01 —
偏见带来批判性思考的契机。国人对批判性思维是不敏感的,从众心理严重。但偏见就是要等待打破的。举个例子,女性不适合当国家领导人,就是一个偏见,但世界上已经出现了很多例子,这种偏见已经被打破了。
— 02 —
偏见让世界更多元。偏见不一定是对的,也不一定是错的。在不知道答案的情况下,或者没有统一标准下,见解多,就越多元。比较明显的例子是宗教和信仰,信的神不一样,都有排他性,宗教和文化的多元并存是尊重和文明的特征之一。
— 03 —
偏见对抗更多的是媚俗。米兰昆德拉说过:“极权的国家发展了这种媚俗,因为,这些国家不能容忍个人主义、怀疑主义和嘲笑。”,“在西方,这种媚俗性尤其被政治派别当作媒介物,看看美国的选举运动……但政治并不产生媚俗,但它需要媚俗。任何政治运动都以媚俗、以迷惑他人的愿望为基础的。从政治角度来说,世界是白的或黑的。模棱两可、矛盾和悖论是没有任何位置的。”而偏见哪怕看上去不那么正确,就因为不同于政治上媚俗来说,意义就非同一般。
— 04 —
偏见带来冲突,冲突激化矛盾,最有可能产生解决方法。这对亚洲文化来说尤其重要。因为亚洲文化是回避冲突的。但很多事不辨不明,冲突的解决比回避来得更高效。这对社会发展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
我们讨论偏见是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
我们说偏见是进步的阶梯是在表达出来的前提下。
我敢说,我是带着偏见写下这些文字的。
不能对偏见带有偏见,本身就是偏见,难道不是吗?
PATT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