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荒野之中看到的(二)
——读《前山夏牧场》 李娟 著
文/wind
来源/森林21天共读
李娟跟随着扎克拜妈妈一家来到了冬库尔。据统计,哈萨克牧民平均每4天就要搬一次家。我们汉族人喜欢安居乐业,他们则非迁居不能乐业。
生存方式决定了生活方式。在我们看来貌似终日“颠沛流离”,在他们则习以为常了。
李娟总在不停地为一些事情惊叹,每一次都是真心的,我也是。
妈妈把面团拍成大饼,用刚燃尽的柴灰包住,一个多小时后,把面饼取出,擦净柴灰,“金黄的馕,干净夺目!实在太好吃啦!”天寒地冻时,“荒野中的牧人就地宰羊,新鲜的羊肚翻个面,装进揉了盐的肉块,再挖个坑埋了,然后在上面生起火堆烤手脚,等身上暖和过来了,再把下面的羊肚扒出来剥开…..
.哎!那样的鲜嫩美味!”想来只有在荒原上才能有如此美味,因为匮乏,因为纯粹,因为最贴近自然,因为最浓缩吧。
你可曾用白桦树皮写过信?把又厚又硬的最外层去掉,剩下的干净柔韧,可以一层又一层揭成许多份,写起来比最好的纸还要舒适,上面有泪水或雨滴般的斑纹,写完后还可以把有字的那层轻轻剥去,从头再写。只是想一想,就觉得美得不得了呢,倘若是亲自写一封或是收到这样一封信,简直要幸福得开花了!
牧人不搬家时的生活也蛮单调的,除了每天辛苦的劳动,孤独是一大片浓重的色彩。可是每平方公里不到一个人这不是孤独的原因。在人山人海的演唱会上,反而人越多,越孤独。
李娟说她每次向着未知无尽处走去时,心里却更惦记着回家。
“也许我并不孤独,只是太寂静,太热情。我点点滴滴体会着这孤独,深深享受着它。借由这孤独把持自己,不悲伤,不烦躁,不怨恨,平静清明地一天天生活。记住看到的,藏好得到的。”
总是在想牧人那样艰苦的生活,李娟究竟是用了什么样的力量坚持下来的?读至此处有些明白了。
哈萨克牧民的生存方式被说成是动荡的无根的,可是她懂得,“这样的生存方式比世上任何一种都更为深入大地,它依从自然的呼吸韵律而起伏自己的胸膛,它所凭恃的是地球上最大的力量。”
“难以言说,我不知该站出来不顾一切地高声赞美,还是失声痛哭,满心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