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价值的罪与刑
——读《虚无的十字架》 东野圭吾 著
文/Sweet
每本书背后都隐藏着眼睛发现不了的秘密,只能用心思考,才能看清事实。真相只有一个,但是在寻找它的过程中,案件总是扑朔迷离。
《虚无的十字架》这本书是来自日本作家东野圭吾,关于凶手与被害人之间的刑法判决,罪与罚的作品。对小说中人物故事的描写,既充满温情又有着百般无奈,关于法律刑法公正性,死刑判决的意义,凶手通过刑法能得到痛改前非,以及受害者的家属能依法律对凶手的惩罚下,心灵不再受到折磨……是这本书带我的一系列思考。
在本书中,作者主要对杀人凶手判死刑的刑法提出了质疑,同时,又对凶手与被害人都已破碎的心灵,通过死刑这一种方式的解决,便能让两者都已破碎的心灵得到救赎的观念,产生了怀疑,两者之间充满了矛盾。
站在对被害家属的立场思考,书中写到,“要求杀人凶手自我惩戒,根本是虚无的十字架。然而,即使是这种虚无的十字架,也必须让凶手在监狱中背负着。”
但转念对于凶手的有价值意义的悔改,又产生了困惑,“关于罪与罚,是让犯人听到自己的死刑宣判而感到解脱?还是让他重返自由社会用尽一生赎罪?这是关于死刑是否应该被废除的思考和解读。”
关于“罪”与“罚”,怎么样才能处于正确的平衡?
我思考,对于受害人,小夜子女儿被刚出狱不久不知悔改的凶手残忍杀害,最后争取来的死刑判决,凶手得到自己应受的刑法。从社会角度看,似乎一切都得到了解决,但是,在小夜子心理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最后家人之间的感情疏远,破裂,自己变得沉默,一直把自己困在死刑是否有意义的问题上,寻找真相。
对于凶手而言,无论是出于本性而杀人犯法,还是无意杀人,或者不得已而为之种种事因,毫无理由可言,必须受到法律的审判。
但有的犯人是真心意识到自己错了么,会痛改前非么,就像杀死小夜子女儿的凶手,一开始想要存活,尽力辩解开脱自己的罪名,来减轻自己的刑法,到最后,不再挣扎,是因为活着已经不重要了,而不是悔改知错,想寻求身体上痛苦的解脱。
再又如,小夜子被医生的丈人杀害,丈人为了女儿的幸福,主动自首,面对死刑,也欣然接受。这对于他来说,死刑不是责罚,却成为了一种伟大有价值的牺牲。
这样想来,凶手与被害人之间,真正受伤的人到底是谁?倍受煎熬与痛苦的又是谁呢?作者在小说中提出了质疑,但同样也给出了自己内心的答案——医生。
医生与初恋因年早的不懂事,杀死了自己的孩子。这也是不可原谅,理应受到法律制裁,可是却隐瞒了下来,后续开始的新一段人生为当年犯下的错,赎罪的故事,便是关于“罪与罚”的最合理化解答。一个简单故事里,包含的意义何止一面呢?
读完了虚无的十字架,也能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折磨,内心痛苦总会比外来的痛苦更长久。惩罚,自我悔过总会比法律的更值得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