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群体,败也群体
——读《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 著
文/米乐乖乖
题 记
群体可以将某些人捧上天,也可能在转眼间将这些人摔得更重,感知到它的威力,也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警示,身为群体的我们要平静下来,用更多的理智认清群体这只“怪兽”。
过去我们常说“人多力量大”,“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人多不仅体现在体力上的优势,还有智力上的优势。但人多真的就是好吗?
《乌合之众》,这本心理学的名著,颠覆我们的思维惯性,恰到好处地描述了群体心态。什么是群体,许多人凑在一起就成了一群人,顾名思义就是一个群体。群体有共同的感情和思想,就有了“群体心理”。
本书所表达的群体,是有前提条件的:其一是群体中每个人的个性消失,其二是他们的感情和思想都在关注同一件事。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后天的教育和内心的良知都对他起着约束作用,一旦融入群体,人们开始解脱约束与羁绊,我们讲“人民群众”是一个褒义词,在书中却被贬责了,“任何一个人都比“人民群众”聪明,所以“人民群众”是靠不住的,除非你想获得一个最愚蠢的结果,那就另当别论了。”
这样的定论肯定让身为群众的我们匪夷所思,这也正是这本书所致力于解答的问题。构成群体的,不管他是谁,是男是女,身为何种职业,智商或高或低,生活方式有多大区别,只要他们是一个群体,他们就逃脱不了群体心理的束缚。具备这种集体心理的群体也有其特点,有最原始本能的表达与宣泄,对感性、本能情绪特别易传染,对暗示力量的唯命是从。不受理性影响,只理解拼凑起来的观念。
小时候读的“皇帝的新装”故事,告诉我们那个群体就只会撒谎,隐瞒事实,背叛事实的真相,而那个揭穿事实真相的孩子,他不同流合污于这样的群体,是最天真无邪的。
生活中我们处处可见群体起哄现象,哄抢大米,盐……..年轻一族的追星行为,时下兴起的团购,微商行为都是商家们利用了群体心理,传销就是一种更恶劣的群体行为。
最卑劣的行为总是像有毒的杂草一样生长在群体中。群体处于冲动状态时,从不吝惜自己的生命,如同被牵着线的木偶,任群体摆布左右。
抛开书本,回味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群体现象。比如前阵子网传的自杀性质的“蓝鲸游戏”,群体是失去理智的,还具有可怕的传染性,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必然被群体情绪所传染,但如果他没有感受到这种情绪的话,他就会变成群体感情的敌对方。
比如因“钓鱼岛”事件,引发民众抵制日货,砸烂日系车,如有理智的人不为苟同,会被这样的群体视为敌对,从而还易引发内乱。
群体没有负罪意识,他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是觉得合乎正义的,任何一个人融入到群体中,他就会感觉到自己是完全的正确与合法,所以说人们一旦沦为群体中的一员,立即退化回到原始人时期,这时候的智力显然是靠不住的,多半已经降到平均临界值以下。
理性的人所具有的持续性的怀疑精神与独立意识就不复存在了。书中一再强调任何一个群体更像是一群原始人组成的乌合之众。在群体中不存在理性的人,因为他们的独立意识已经被群体同化。每个人在单独状态下能客观思考,但进入群体就会被群体的思想同化。被消灭了个人的独立意识,独立思考的能力。
纵观每个历史时期也都是群体凸显的年代。在书中作者还用另一个角度看历史,他以为历史存在杜撰,历史事件总会因为群体的以讹传讹而变得众说纷坛。那些被载入史册的,也未必是有价值的产物,历史书中呈现得近乎完美的人物,更不可信赖。
但肯定的是不同民族性格所产生的群体情绪冲动是不同的。比如英国人不论群体还是个体,表现得总是那么冷静。他们的冲动情绪在其他种族群体看来近乎“冷漠”。而法国人的情绪表达却毫无遮掩,这种差别直接决定了两个民族不同的性格与命运,法国的民族冲动使得法国的内部动乱尤其多。
群体渴望强权,从来都不会听命于温和的人,而只向严厉欺压他们的暴君低头。而当这些专制者失去权力时,群体又会在转眼之间面目大变。
如韩国总统朴槿惠,在失势之后,她也变成了一介平民,受到的蔑视是因为她对权力失去了掌控,不再有先前的威信,不再让人害怕。群体对强权者低声下气,而随时会反抗软弱可欺者。朴槿惠落魄的谢幕留给我们一片唏嘘。事实也告诉了我们,群体可以将某些人捧上天,也可能在转眼间将这些人摔得更重,感知到它的威力,也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警示,身为群体的我们要平静下来,用更多的理智认清群体这只“怪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