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自有时
——读《美学散步》宗白华
文/尘劳 (21天共读群)
题 记
美的程度不与大小有关,
能唤起你最真诚情感的,
毫不犹豫地说,
就是美。
在没有跨进美学大门之前,我以为美学是一门纯美的学科,就像在学文艺学之前我以为文艺学很文艺一样,当我真正学了也看了一些书之后,我意识到这两门课根本不是大家想象之中的那么轻松,美学确实是一门谈论美的学科,你觉得美随处可见,但是你要研究中外的理论你要用术语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文艺学也是,你需要懂文学理论,再投射到文学作品当中去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所谓文学评论可不像单纯读后感那样简单的。
宗白华作为美学大家,《美学散步》的风格却是具有很强可读性的。你想,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给人以放松的感觉,在美学里散步自然也比较轻松,不像那些系统的大部头作品需要深刻钻研。
《美学散步》类似于一篇篇论文的样式,大多是一些较为基础的美学知识,算是一个领进门的过程,不至于让读者对美学望而却步。
宗白华老先生首先在书里和我们说到美从何处寻的问题,然后又说了诗与画的分界、文艺的空灵与充实、艺术与意境以及中西方美学史中的相关问题,语言平和易懂,思路清晰严谨。
就说美从何处寻。有句话说生活不缺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所以如果你不在意美就会被你忽略,宗白华先生更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你看得见看不见,它都自顾自得美着,你看见了,就是看见了,你看见的和我看见的不一样,不能说我的是美你的不是美,只要是心灵经过洗涤之后的发现都说最真实的美,无论它是多么细小或者多么宏大,因为美的程度不与大小有关,能唤起你最真诚情感的,毫不犹豫地说,就是美。所以王羲之在《兰亭序》里呼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心声。
美如何变成了一种学问,因为人们在欣赏了美好的事物之后,会以别的某种形式再释放出来,比如诗歌,比如绘画,这样,美就变成了一门艺术,这种过程就叫做“移情”。移我情入世界或者移世界入我情,都是美的感召——“美不但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反过来,它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提高生活的境界和意趣。它的力量更大了,它也可以倾国倾城”。
这种力量,在宗白华先生本书的最后一篇《唐人诗歌中所表现出的民族精神》一文中我看到了,这是诗歌的力量,是民族的力量,是美的力量。他开篇举了邵元冲在《如何建设中国文化》里的一段话:
“……一个民族在危险困难的时候,如果失了民族自信力,失了为民族求生存的勇气和努力,这个民族就失了生存的能力,一定得到悲惨不幸的结果。反之,一个民族处在重大压迫危殆的环境中,如果仍能为民族生存而奋斗,来充实自己,来勉励自己,大家很坚强刻苦的努力,在伟大的牺牲与代价之下,一定可以得到光荣的成果!”
这大概就是唐人气象吧。唐代诗歌之发达自不必多言,唐诗里发散的那些吞并四海之志,投笔从戎之决,立功塞外之坚,甚至衍生了专门的“出塞曲”,后世没有能够媲美者,这些都是促使唐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不可忽略的原因。盛极必衰也是一个历史趋势,中唐以后走的下坡路,同样可以反映到诗歌当中,慷慨激昂的民族诗歌越来越少,颓靡温婉的女人气越来越多,诗坛充满了不可救药的暮气,诗歌确实工整,可是失却了气节。
这让我想起最新一季《奇葩说》里的一个辩题:你奋斗的城市空气质量越来越差你会不会选择离开。我当时的本能反应是为什么不呢,可是听到陈铭的一席话之后,我觉得离开不是最好的选择。他反对对方“国家最大的骄傲是养了一批娇贵的人”说,人们的骄傲是留下来做出哪怕一点点的改变,做任何事情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工业化时期的污染如果当时人们选择离开那问题到今天都不能被解决,所以人民更多的应该发出声音,做一点事,不是拎包走,一个人的选择可能微不足道,一群人的呼声就可以开出花来。
这一席话说的我立马改变了最初的立场,是这样,如果初唐时所有的文人都只顾自己可能从一开始唐就不会有盛世的辉煌了吧。
最后,以树立的一段话作为结尾:“我们或许接触到美的力量,肯定了她的存在,而她的无限的丰富的内涵却是不断地待我们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