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说课》 毕飞宇 著 :跟着“心慈”“手狠”的作家去读小说

跟着“心慈”“手狠”的作家去读小说

——读《小说课》 毕飞宇 著

文/Bird

题 记

契约精神已不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国家意识形态,而是公民心理上的一个常识,是公民行为上的一个准则。它既是公民的底线,也是生活的底线。

创作过《青衣》、《推拿》等作品的作家毕飞宇,称想做自己作品的‘局外人’。当被问到如何能把女性心理刻画得如此到位时,他说:“我从来不考虑写作的人物是男是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唯一的。”

能够客观地进行写作,不仅因为毕飞宇能将自己的情感与作品抽离开来,还源于一直以来他对小说创作的思考。

任南京大学教授的毕飞宇,开设了一个读书系列讲座,用自己独特的感受去解读中外名著。在阅读文本的背后,也蕴含了一种形而下到形而上的哲思。阅读他的剖析之作,是件享受审美愉悦的事。

如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莫泊桑的《项链》。

毕飞宇读出了与教科书截然不同的感悟:

一个女人,因为她的虚荣,向朋友借了一条钻石项链参加舞会,不幸的是,项链丢了。虚荣的女人为了赔偿这条项链付出了十年的艰辛。然而,十年后,她终于从项链的主人那里得知,所谓的钻石项链是假的。

这个故事多次出现在中学课本里,家喻户晓。其中的原因是《项链》的写作思路非常吻合中国的小说传统——因果报应。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其实有弱者的模式,自己无能为力,那就寄希望于‘报应’。基于此,故事的结尾以报应收场,天下就此太平。

《项链》中的报应当然有它的主旨——剑指虚荣,再深刻点可以说剑指人心腐朽与道德沦丧。莫泊桑告诉我们,拜金与虚荣不得好报。

从小学,到初中,到大学,基本遇到这个作品,得到的解读就是一大堆形容词的堆砌:虚伪、贪婪、腐朽、肮脏、愚蠢、卑劣、行将灭亡。一句话,西方的文明是一块臭肉。

在我们记忆里,所谓的‘批判现实主义’,说白了就是批判金钱主义、资本主义、欧洲主义和美国主义。如果你不去读小说,仅仅依靠课堂,你会误以为所有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都是同一个写作班培训出来的,类属于一个合唱团,只训练了一个声部。

在莫泊桑的《项链》里,我首先读到的是忠诚,是一个人、一个公民、一个家庭,对社会的基础性价值——也就是契约精神的无限忠诚。无论莫泊桑对资本主义抱有怎样的失望与激愤,也无论当时的法国暗藏怎样的社会弊端,在1884年的法国,契约精神是在的。

很简单,‘借东西要还’。这不是哲学理念,而是生命的实践。

在契约社会里,对一个‘正常’人来说,契约精神已不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国家意识形态,而是公民心理上的一个常识,是公民行为上的一个准则。它既是公民的底线,也是生活的底线。

对于作家来说,‘忠诚’是无法描绘的。可以描绘的是什么?是性格和行为,是人物的责任心,是担当的勇气,是不推诿的坚韧。

我还想谈谈另一个问题,就是作家的性格。

总体来说,我喜欢‘心慈’‘手狠’的作家。鲁迅就是这样。用李敬泽的说法,写到关键的地方‘作家的手不能抖’。没错。手抖了,小说就会摇晃,小说就会失去它的稳固和力量。小说家是需要大心脏的。在虚拟世界的边沿,优秀的小说家通常不屑做现实伦理意义上的‘好人’。

相比(这个契约精神)之下,当代的中国是没有耐心的。我们人心惶惶,我们争先恐后,我们汗流浃背,我们就此失去了优雅、淡定、从容和含英咀华般的自我观照。没有耐心,极大地伤害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气质。”
… …

从一篇《项链》的解读剖析,大约已经看出作家毕飞宇的成长经历,审美趣味,格调和深度。

他参加董卿主持的那档《朗读者》节目时,也透露出一些自我成长经历和性格特点:“对于普通人来说,家是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是一个无论外面如何变幻,都始终不会拒绝自己的归宿。然而对于毕飞宇来说,家最深刻的印象却是漂泊。

作为一名文艺创作者,毕飞宇有着远超普通人的敏感内心。节目中,毕飞宇坦言由于父母不断调换工作和父系长辈缺失的缘故,自己从小就有种“没有根”的感觉。以至于后来,毕飞宇还曾和父亲商量,说:“你行行好,必须给我们做儿孙的有一个跪的地方。”

而父亲的个性同样影响着毕飞宇。由于对工作生活的失望,毕飞宇的父亲平时沉默寡言,面对毕飞宇也无话可说。这种疏离感持续了很长时间,以至于后来父子俩第一次亲密接触甚至令毕飞宇感到“煎熬”。

好在这种情况正在改变。现在,毕飞宇已经学会了向父亲表达爱意,节目中他就为父亲朗读了自己写的小说《推拿》中的选段。毕飞宇说:“爱的习惯需要好几代人一点点建立。”

回到这堂小说课,一位朋友曾问他:“你把别人的小说分析得那么仔细,虽然听上去蛮有道理,但是,你怎么知道作者是怎么想的?你确定作者这样写就一定是这样想的吗?”

毕飞宇幽默又认真地回答道:“我不确定。作者怎么想的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不关心作者,我只是阅读文本。我也是写小说的,每年都有那么多论文在研究我的作品,如果那些论文只是证明‘毕飞宇这么写是因为毕飞宇确实就是这么想的’,那么,文学研究这件事就该移交到刑警大队,警察可以通过审讯作者来替代文学批评。常识是,没有一个警察会这么干;没有一个作家会在文学审讯的记录上签字。

小说是公器。阅读小说和研究小说从来就不是为了印证作者,相反,好作品的价值在激励想象,在激励认知。仅仅从这个意义上说,杰出的文本是大于作家的。读者的阅读超越了作家,是读者的福,更是作家的福。只有少数的读者和更加少数的作者可以享受这样的福。”

祝愿大家开卷有益。在书籍中受到激励,激励想象,激励认知。

在拜读毕飞宇的文学评论时,一边感慨其丰富和深入的哲思,一边想到酷玩乐队的一句歌词:“Do you see what I see?”

这确实是少数人的享受呐。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小说课》 毕飞宇 著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