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瑟在御 莫不静好
——读《采桑子》 叶广芩 著
文/人鱼
这本书是翻阅微信免费类图书时,无意下载的。刚开始以为是一本通俗言情,想无聊时翻翻,反正也不付费。昨天打开看时,惊呼差点错过一本好书!
这是一部讲述民国以来满族贵胄后裔生活的长篇小说,是一幅描摹人物命运、充满文化意蕴的斑斓画卷,是一曲直面沧桑、感喟人生的无尽挽歌……
作者叶广芩,女,满族叶赫那拉氏皇族后裔。其京味小说多取材旗人上层。
诚如邓友梅在序言中所评:这部长篇小说,头一条是有“墨香”。不造作,不拿捏。叙事写人如数家珍,起承转合不瘟不躁,举手投足流露出闺秀遗风、文化底蕴。
内行看门道,这文风这品位,装不出来学不到家,只能是生活磨炼环境熏陶,先天素质后天修养多年浸泡酿造而成。
其次是有革命意识,时代特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正因作者曾从属于那个社会群体,文学写作什么都能作假,惟感情作不得假,于是她在批判、否定那些过时、陈腐、消失了的一切时,字里行间又剪不断理还乱地流露出认同、怀恋的情结。
“采桑子”本为词牌,此书名借用之。满族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所著《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曾被梁启超先生赞为“时代哀音”,称其“眼界大而感慨深”,此书亦然。
谁翻乐府凄凉曲
风也萧萧
雨也萧萧
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
醒也无聊
醉也无聊
梦也何曾到谢桥
每一句是一章题目,每章连起来恰好是半阙纳兰词。昨天只看完第一章,写金家大格格,一个风姿绰约的女子,因戏成痴的故事。
清末和民国年间的风气,宗室八旗,无论贵贱、贫富、上下,咸以工唱为能事。而金家长女,便是这个中翘楚!
因为准备一次京城名媛汇演,偶然结识了琴师董戈。董戈是乐亭说唱艺人的后代,虽然家境清寒,杂役劳作,但唯独对拉二胡痴迷不已,对京剧,甚至有着看似和他身份不相称的艺术鉴赏力。他专注投入、谦卑恭和的态度改变了金家大格格以往清高自傲,目中无人的做派,跟随董戈日日吊嗓练戏,最终在名媛汇演时一鸣惊人,轰动京城!在众人都为大格格的成功庆功之时,董戈却悄然离去……
后来董戈虽日日还来金家操琴,但因大格格未过门的婆家不满而干预,董戈不但丢了饭碗,更是无奈举家迁移…大格格直至临死前,再也没见过董戈。
没有了琴师的大格格,嫁进婆家就是一幅失了魂的皮囊。虽然每日仍旧吊嗓练戏,但早已粉红凋零,青衣憔悴。没有董戈的胡琴相伴,没有了知音天衣无缝的配合,没有戏琴合一的相糅相随,大格格早已忘却了人世之事。丈夫私奔,孩儿早夭,这一切似乎都不能触动她,她仍旧对未来充满希望,日日苦练期待日后董戈回来能够再一次成全高山流水,琴戏合一!
临死之前,口中仍旧喃喃吟唱昔日董戈为她操练的那曲《锁麟囊》:
一霎时把七情俱已味尽,
参透了酸辛处泪湿衣襟。
我只道铁富贵一生铸定,
又谁知人生数顷刻分明。
想当年我也曾撒娇使性,
到今朝哪怕我不信前尘。
这也是老天爷一番教训,他叫我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休恋逝水、苦海回身、早悟兰因。可怜我平地里遭此贫困,我的儿啊—— 读来不禁让人泪洒衣襟…
想起《霸王别姬》里的程蝶衣,也是这般一生活在戏里,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他永远是那个虞姬,那个楚霸王项羽的虞姬……金家大格格,这个风华绝代的女子,被董戈带走了精神气,却把魂魄,嵌在了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