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生命里必有的黑暗,它无法穿越,也不可战胜。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会觉得,其实人不需要那么多东西:名声、金钱、奢侈品、朋友或者爱情 、婚姻。至少,可以随遇而安,因为我们用这些东西对抗孤独,却没法获胜。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与它平静地共处。
——理查德·耶茨《十一种孤独》
▼
心痛来自于深深的哀伤和无奈
——读《十一种孤独》理查德·耶茨 著
文/ 发现天鹅座
我不太喜欢人们谈论孤独,也不喜欢带有“孤独”二字书名的书,原因很简单,人们看待孤独就像看待一个坏同学,一边厌弃他,一边惧怕他。其实,孤独是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属性,既没必要大惊小怪,也没必要大肆宣传。
不过,因为不同的原因,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蒋勋的《孤独六讲》,理查德耶茨的《十一种孤独》。这三本书我都读过。第一本,为了它的名气。第二本,偶然遇见,不得已看下去,因为在等人。第三本,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读了一篇《万事如意》,毫不犹豫地买下,自此成为钟爱。
整本书除了一些我还不太理解的细节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始终抓着我不放,为什么说“十一种”,到底是哪“十一种”?我每次读都带着这个问题。
今天重读它,我特意搜了一下,书名《Eleven Kinds of Loneliness》当中的“Loneliness”这个单词,在有道词典里有三个释意:1 a disposition toward being alone;2 sadness resulting from being forsaken or abandoned;3 the state of being alone in solitary isolation。
如果,真的在这三个释意里选,就这本书而言,我会选第二条,而它似乎不能翻译成中文的“孤独”。
书中的每个故事都带有一种并没直接表达同情的哀伤,孤儿“南瓜灯博士”,未婚妻“格蕾丝”,“瑞斯”军士,绝症患者的妻子“麦拉”,失败冠军“亨德森”,古板的老师“司娜尔”,勃朗宁自动步枪手“约翰费隆”……
有一个朋友读完了这本书跟我说,“读完了《一点都不痛》,我心痛的快喘不过气来。”
我没有这么强烈地生理反应,但现在读来,真的,每一个故事里的核心人物,都令人心痛。
不是孤独带来的心痛。
无论对于读者、作者还是作者笔下的人物,这种心痛来自于深深的哀伤和无奈。
没有读过这本书的朋友看到这,可能会因为我把它形容得太过沉重而绕开这本书吧?但愿它不会真的发生。其实,这本书读来很有意义。
《了不起的盖茨比》开篇那一部分有句父亲劝告孩子的话,放在这里很合适,“不要轻易地评判他人,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有你所具备的优势。”
《十一种孤独》当中,在墙上用最污秽的字眼辱骂老师的孩子,“一直处于孤儿状态”;失业者“亨德森”从小就“协调能力差”,习惯了失败,甚至认为做一个体面的失败者也是一种光荣;勃朗宁步枪手,只是众多战争牺牲品之一。这些人当中,就有你我的一部分影子,或者说,我们和我们的亲友曾经或许仍旧,带有书中人的某些性质。难道我们不该尽量去做一个公正的人,不再用偏见去看待自己的缺陷和他人由来已久的无奈吗?
这本书,有一种深刻的悲悯,有一种能够给读者带来改变的影响力。
当然,至少需要读两遍。
说了这么多没有味道的体会,我还想说一句它的文学语言。
理查德耶茨,在这本书里给我呈现了他大师般的语言技巧,第一遍读,我就听到自己心理默默地说:“仔细看,他在教你如何写作!”
如果你不信,你自己读读这本书,就知道我说的没错了。
抱歉,只能写成这个样子,因为,真的要写这本书的书评,我还需要再反复读几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