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查令十字街84号》海莲·汉芙 著 :云中谁寄锦书来

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

请代我献上一吻,

我亏欠她良多。

—— 《查令十字街84号》

云中谁寄锦书来

——读《查令十字街84号》海莲·汉芙 著

文/ 秋

没在意自己读的《查令十字街84号》是译本,英文原版的确更能让读者体味到往来书信中的真趣,但是我读的就是译本了啦。这本翻译作品译得着实到位的,无论是提及战争时使用的“兵燹战火”,还是告知书籍寄出时的“已于今日付邮”,都让我读来觉得自然。而书籍本身的内容自是丝毫没有逊色的。

我这样跟朋友介绍过故事内容:海莲是个美国人,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作家,她居所附近的书店不是没有她想要的书,就是卖的书价格昂贵。偶然间,她发现英国一家书店可以提供邮寄书籍的服务,便开始和书店员工互通书信。而且,当时英国正值战后物质匮乏期间,海莲甚至不仅寄书钱了,还会寄来鸡蛋、面包之类的食品。读书人和卖书人之间这样可贵的情谊让人怎能不动容呢?不仅仅是冷冰冰的书了,更多的是通过书籍建立起来的友谊,温暖了彼此。

在书信中,也可以窥见海莲可爱的个性。虽然她已是三十有三的女性,但是仍旧很活泼,在信里她自在地抒发着自己对书籍的意见,如“春意渐浓,我想读点儿情诗。别给我寄济慈或雪莱!我要那款款深情而不是口沫横飞的。”济慈和雪莱均是大家,我本人虽读不惯雪莱的诗歌,但很喜欢济慈的诗;可是,读者不会觉得海莲这样大喇喇地写出自己对诗人的看法是不好或者不对的呀。因为真实而可爱。

书信里有太多的闪光点,我们作为有幸可以阅读当时他们来往信件的读者,实在是太幸福了。他们自身就都是闪闪发光的人啊。真的好。

用书信体来概括这本书是最直接、粗暴的,但不得不承认当我翻开这本书时,一封封简短又优美的信教我不由得想朗读出声,事实上我也这么做了。

在那个手机科技尚未被发明出来的时代,往来书信本就是一句一句的对话啊。作家和卖书人的性格跃然纸上,而又不仅仅是这样,书里还收了作家的朋友拜访过书店之后给作家写的信、书店各个员工“私自”写给作家的信、英国一位手工织布的老奶奶写给作家的信,等等。而且,美妙的是信里藏了太多细节呀,从称呼、署名的变换(譬如FPD到Frank Doel 再到后来作家亲昵地写昵称Frankie),从一开始只是礼貌地问询哪本书可有,到每封信里都是暖和和地互相关心对方的生活(包裹收到没?您攒够来英国的旅费就来吧,我给您留着一张床位呢)。老先生的死讯、老太太的死讯、Frank的死讯,也夹杂其中。人生本是真实,有生活的希望,也有死亡的阴影。

倒数第二封信里,作家写给她去英国的朋友,

“If you happen to pass by 84 Charing Cross Road, kiss it for me? I owe it so much.”(即那句被大众所熟知的“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真情流露“kiss it for me .”

这是一本太可爱的小书,英文版不过薄薄一册,但正如作者在信里写的那样,我们处于

一个用一张电影票钱就能买到一本可以陪伴我们一生的好书的奇怪世界,怎能不算得上幸福呢(“What a weird world we live in when so beautiful a thing can be owned for life – for the price of a ticket to a Broadway movie palace”)。

我无法详述它的好处;昨晚倚着床边读它时打定了读完寄给大学舍友的主意,让它到另一个爱书人的手中。任何人,亲自读一读,就能品到真味啊。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查令十字街84号》海莲·汉芙 著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