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幸福之路》(幸福之路 著) :幸福是外在的内省

幸福是外在的内省

——读《幸福之路》(幸福之路 著)

文/ 李文坦(21天共读群)

题 记

大概三年前,我曾尝试读这本书,但是内心的敷衍与生活的浮躁注定那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读不完这本书,即便读完了,大概也迅速忘却,而今内心敷衍不再,而生活浮躁依然,勉强读完此书,深以为智慧并非人人皆有,而幸福人人皆可探取。

王小波大概不止一次引用罗素的这句话“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喜欢王小波的读者定然也不会忘记这样一句发人深省而又简明直接的一句话。发人深省的是参差多态与单一单向的人生社会趋势,简明直接的是那毫不含糊、不容置疑的定义。大概三年前,我曾尝试读这本书,但是内心的敷衍与生活的浮躁注定那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读不完这本书,即便读完了,大概也迅速忘却,而今内心敷衍不再,而生活浮躁依然,勉强读完此书,深以为智慧并非人人皆有,而幸福人人皆可探取。

罗素此书没有艰深的哲学概念和哲学问题,来源人生,关注生活,并探讨幸福之阻、幸福之源和幸福之法。每章探讨的主题大概都与每个具体的人多多少少相关,每个读者都没从中找到自己,看到别人,在书中第一次体验自己懵懂无知的生活,看到自己混沌无序的人生,说是醍醐灌顶也许过于夸张,但说引起沉默内心的悸动倒是毫不含糊。

幸福不仅仅是冷暖无虞,在这物质基础之上,还需追求别的东西。这别的东西一是对外在的人和物的关切,二是内心的健康。考察前一个内容时,许多自认为囿于自己内心世界的人是幸福的,但他可能连幸福的概念都无法确知,又如何能够幸福呢。罗素举例说,一个健全的人在监狱内绝不可获得幸福,便是这个道理。而深入自己内心,严格对外物一无可知、一无所染的人应当不存在,即便稍低程度的存在,也是住在自建监狱里的人,看得见多姿多彩的世界色相,却克己节制,不去染指,无幸福可言。真正的幸福是把自己这一副拥有灵魂的臭皮囊投身那纷杂色相,寻觅健康的性致、情爱,或用与己与人无伤的兴趣转移人生的痛苦遗憾,或用对真理智识的追求掩盖灰色暗淡的人生,这都是我们的幸福之路。当然,对舆论的舍弃和抗争应该是一个健全人在幸福之路上应当做的,而关门造车、托钵乞讨必然是一种不幸。

其二是内心的健康。这个健康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健康,而是广义的含糊的健康,罗素并未言及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幸福的关系,因为一个人的心理健康难以定义,假若孩童时培养而成的心理状态于幸福无益,我们也不能说此人心理不健康。于是这模棱两可的话只有我这个读者来说,所谓的健康是指不执拗于自己固有的心理观念,若是孩童时期养成的不利心理于幸福不利,不可也无法强求一个人去改变,这只会引起痛苦,而是在可以通融程度上,改变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和态度。当他人无法改观且不断碰瓷你的精神洁癖时,你的受迫狂倾向可以暂时隐藏,至少可以忽略他人的无意或有意之举。或当你处于自我感觉不合时宜的群体时,你自然是不幸的,可悲的,但自暴自弃也无法改观现状,只得凭借现代通讯交通的便利寻求志同道合。这至少是另外一种健康,至少是于己有利于人无害的一种自我保护自我幸福。

假若依罗素之法,确实可获得真正的幸福,但是幸福若是如此轻易,它也就不称为幸福了。但是一个人应当力所能及去追求智识、追求有趣,如果这个人因为性致而去工作、因为性致而去生活,并因为性致而得幸福,那么这个人就是确定无疑地幸福。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幸福之路》(幸福之路 著)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