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唯有黑洞洞的夜
——读《罗生门》(芥川龙之介 著)
文/ 芳菲
题 记
非常喜欢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几乎所有的作品都看了,也几乎所有的作品都能写出一篇感受来。当村上的书看完后,目光就开始投向其他日本作家的作品。
比如《罗生门》。
其实很久以前,大概十几年前吧,就听说过这本书的名字,听得多了,便有了阅读的想法。于是网购了这本书。
在书到来之前,先搜索了作者。原来芥川龙之介在日本是一个如此有影响力的作家。在短短三十五年的生命中创作了大量作品,短篇小说无人能出其右。两年一度的“芥川奖”便是后人对这位文学大师的最好怀念。
百度小说简介是这样的:
“罗生门”日文汉字原为“罗城门”,即京城之门。公元九世纪日本内战频仍的岁月里,罗城门失于理修,显得荒凉阴森。许多无名死尸,也被拖到城楼丢弃。年积月久,在人们心中产生了阴森恐怖、鬼魅聚居的印象。在日文里“城”与“生”两汉字音读相近,而字形上“生”比“城”简省易写多了,因此,“罗城门”便逐渐被写成“罗生门”。
另有解释:罗生门是日本传说中的一道门,通往生死,坚固无比,门上有许多象征死亡的图像。在芥川龙之芥的原著小说里,罗生门作为一个标志性建筑,代表“人间地狱”。原来的京都)里面有这么一道真正的门,据说是魔鬼消失之门。毁于战乱。
“薄暮时分。罗生门下。一个仆人正等待雨的过去。”故事一开始仿佛电影镜头,暮色,大雨,孤寂的等待的人,空旷的门楼,朱漆斑驳圆柱上的蟋蟀。让人联想到什么?灾难,荒凉,饥饿,生死……
灾难过后的京都,整个城市满目疮痍,几乎成为人间地狱。作者截取了其中的一个片段。一个被主人赶出家门的仆人,为了生存决计当强盗,而他看到一个老妇人在拔死尸头发的时候,正义油然而生,断然喝止。他听了老妪的解释,“我不认为我正在干的有什么不妥,没有别的办法,不这样就只能坐着等死。”那种当盗贼的念头又重新升上心头,罪恶感慢慢消失——
这是个复杂的社会,许多人为生活所迫而走上邪恶之途。或许,社会本身就存在邪恶,他在剥老妪的衣服时,为自己找到了理由:“我不这么做,就得饿死。”尚有一丝善念的小人物,最终也成为了“恶”——“三下两下扯掉老太婆的衣衫,一脚把抱住自己腿不放的老太婆踹倒在死尸上。仆人把剥下的丝柏树皮色衣服夹在腋下,转眼跑下陡梯消失在夜色中。”
真是触目惊心。
小说的最后,那个被剥去衣服的老妇人,“从死尸中撑起裸体,爬到楼梯口,垂下短短的白发朝门下张望。外面,唯有黑洞洞的夜。”
令人窒息的故事,生死抉择的极限,恶的无可回避,善恶之念转换的轻而易举,人性本质的丑陋。或者,这便是芥川小说的特别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