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思》让·雅克·卢梭 著 :心灵的漫步

心灵的漫步

——读《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思》让·雅克·卢梭 著

文/ 发现天鹅座

编者按

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我们总是寂寂一人。无论是与他人交谈,还是独自一人沉默不语,能从内心接受孤独都是一件幸事。有人选择跑步、登山、户外;有人选择阅读、写作;有人去西藏。方式不重要,愿彷徨迷茫中的你,最终不再惧怕孤独,寻到心灵的宁静。

有些书,

你不会给任何人推荐

卢梭的这本书,我大概是两个月之前买的。

我有一个习惯,只要进去的书店不是太糟糕。我都会买一本书出来,做一个时间的纪念。通常这种情况下我会买一本听说过但没有看过的书。而且买了不会很快就读,而是,让它的塑封保持原样,然后把它摆在醒目的位置。当你常常见到它,心里虽然没有盘算什么时候开始读,但时机到来的时候,它也在等着你。

这本《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就是这种情况。我要读它,一定有原由。很早以前,我读过《忏悔录》。对我个人而言,它不是文学作品。而是一种自我对话的示范。读的过程,除了了解到了一个人奇异的受教育与自我教育经历,除了头一次看到那些令普通人终身不会相告的令人羞耻的隐私的坦白,我不断地通过这本书,与自己面面相觑。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也有这个功能,只不过没有明确的时间串联,几乎没有多少情节。我不会向任何人推荐这本书,因为它不能说有趣,也没有那种让人喜欢的迅捷的深刻,而是一个老头的絮叨。

在很短的时间内,我差不多读了两遍,才逐渐进入和卢梭的对话状态。
有些篇目,看的过程中,总有一种在和病重的鲁滨逊对话的错觉。他的怨气很重。与鲁滨逊不同的是,他对自己评价甚高,尤其是在道德上,这让人感觉不舒服。但想到他是几百年前的人,我原谅他了,因为也许这在那时也算一种淳朴。我常常不得不进行阅读上的跳跃,以保持自己的思维和他同步,因为面对一个问题的探讨时,读者在思考的时候,是不关心作者的情绪。通过这种跳跃,我还是发现了一些对我有价值的思维引子。

我在这里不讲这些还没有完成的思考,因为它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发酵。

我只说第五篇《岛上的日子》。

1765年9月6日,在神职人员的煽动下,城中人民向卢梭家中投掷石块,之后,卢梭被迫到瑞士的这个小岛避难。虽然最终只逗留了两个月,可卢梭本人却说:“我真希望人们将这座小岛作为永恒的监狱,将我终身囚禁于此……这两个月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幸福到我在有生之年都不会再对另一种生活状态产生如此强烈的渴望,哪怕只是一瞬间。”

究竟是一个怎样景色宜人的小岛呢?其实作为读者,我更关心,一个处所、两个月的时间,怎样能让一个人感受到如此的幸福?相信你也这么认为吧?那我们看看卢梭的解释:

“我注意到,在漫长一生的白云苍狗之间,享受最温存的喜悦和最具活力的快感的时期,往往并不是记忆中最难忘、最动人的片段。无论那些充满狂热和激情的短暂时刻是多么的活色生香,也许怡恰是因为它们的鲜活和激烈,所以它们只能是人生轨迹上零星散落的点。它们数量稀少、转瞬即逝,无法形成一种持续的状态。我所怀念的幸福绝不会由昙花一现的瞬间构成,而是种质朴却持久的状态,这种状态本身并没有任何活力可言,但是它的持续性为之増添了魅力,以至于我最终在其中找到了无上的幸福。

世间一切都处于连续不断的流变之中。没有什么能够维持始终如一、固定不变的状态,而我们对身外之物所赋予的情感自然也会随着事物本身而发生变化。外界的事物总是超前或落后于我们本身,所以它们总是让我们回忆起已经不存在的过往,或是向我们昭示往往不会变成真实的未来——没有任何真实的存在能够成为心灵的依托。同理,在这尘世间,除了已经逝去的快乐,人们什么也没有;至于能够持久的幸福,我怀疑这种东西还从未被发现。幸福仅仅是我们最强烈的快乐中的一瞬间,只有在那一瞬间,我们的心灵会真切地让我们产生这样的想法——我真希望这一刻能够成为永恒。但是对于转瞬即逝的让我们的心灵不安且空洞并让我们怀念过往或渴望未来的状态,怎么能称之为幸福呢?

但是,在一种状态下,灵魂可以获得足够踏实的依靠,完全地放松休息,并凝聚起自己全部的生命气息,不必回忆过去,也不用跳跃到未来;在这种状态下,时间对于灵魂没有任何意义,此时此刻就是持续的永恒。既不会让人感觉到时间的存在,也没有任何时刻接续更替的痕迹。既没有失去,也没有享受;既没有快感,也没有痛苦;既没有欲望,也没有恐惧,除了我们自身的存在之外,什么也感觉不到,只有这种感觉能够将灵魂完全填满。只要这种状态持续下去。身处其中的人就可以说自己是幸福的。不是那种不完满的、贫瘠可怜的、在生活的享受中获得的相对的幸福,而是充分的、完美的、圆满的幸福,且不会在灵魂中留下任何有待填满的空白。这就是我在圣皮埃尔岛的孤独遐想中经常达到的状态——或是躺在小船里随波漂荡,或是坐在波浪翻腾的湖边静思,或是在其他地方,在美丽的小河边冥思,抑或是在砾石河床上汩汩奔流的溪水旁遐想。”

这段话给了我很深的启示。

几年前,我曾有过在一段在农村生活的经历。那两年里,我身处一个被田地包围的农家小院,守着20亩树,一片小菜地,一条狗,过日子。常常体会到宁静乐趣。虽然体会没有卢梭深,因为还有许多现实俗务牵绊着我,但如今读到这段文字,我也终于隐隐感受到,自己为什么离开农庄后一直在怀念那段时光。

也许,正如卢梭所言:

“没有任何与自己无关的外物,除了我们自身的存在之外,什么都没有。只要这种状态持续下去,人就是自己的神明。”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不算一本“好看”的书,但确实令我收益。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思》让·雅克·卢梭 著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