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比阅读中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

阅读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这句话有一个隐含条件,孩子有思辨能力。没有思辨的阅读,很容易走向阅读误区。读书越多,思想越迂腐,阅读越多,越死板。他们在阅读的时候,就像一块海绵,全盘地吸收所有的信息。他们没有判断能力,更没有独立意识。

思辨能力跟创新能力是相辅相成,二者珠联璧合,缺一不可。创新能力,就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而思辨能力就是做出最优解的判断,在所有方法里找出最优的路径。有点类似数学里面,选择哪个方法路程最短,面积最小?

强理智思辨能力要求对自己和别人的观点一视同仁,思考对方考虑问题的角度是什么?同一个问题,观察的角度不一样,得出的结论完全不一样。比如说刻舟求剑,如果从静态角度,楚人的做法没有问题。农业社会是一个相对静止的社会结构,在农业社会,大部分人都是静态思维。愚公移山也是类似的道理,如果你站在商鞅的角度,愚公的做法肯定是愚蠢的行为,因为这种做法太慢了,很多人是等不起的。

弱理智思辨能力,在乎的是如何捍卫自己的观点,如何驳倒和自己观点不一致的判断和观点。弱理智思辨能力,很接近大家嘴里的杠精。在目前互联网世界,大部分都是弱理智思辨能力的人。

对比阅读是培养孩子思辨能力非常好的方式。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孩子全方位地了解,如何从多个角度阐述同一个问题。比如说,在古代诗歌体系里面,如何理解头发这个意象?

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杜甫—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苏轼—鬓微霜,又何妨?

苏轼==尘满面,鬓如霜

辛弃疾==可怜白发生

在对比中理解白发所蕴含的寓意。只有理解了白发的寓意,你才能进一步理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表达什么?到底是表达豁达?还是表达多情?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如果苏轼在表达豁达,他一定会说,鬓微霜,又何妨?在聊发少年狂的时候,他对白发的态度跟落魄的时候对待白发的态度完全不一样。

想体会到这一层意思,对比阅读是最好的方式。

《维京传奇》有很多对比的场景,作者不厌其烦地描绘死亡场景。一种是祭祀的死亡,一种是万蛇撕咬的死亡,一种是瑟瑟发抖的死亡,一种是马革裹尸的死亡,一种是小孩勇敢杀敌的死亡。

死亡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人类社会最大的公约数。怕死是人性,如何克服死亡的恐惧?维京传奇提供了看待死亡新的角度。死亡不是终点,死亡之后,你去了英灵神殿,在英灵神殿拿着牛角喝着麦芽酒。死亡意味着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作者通过大量的场景对比,让你强烈地感受到这种价值观。没有对比,光是说死亡是全新的开始,会显得非常苍白。通过对比,你会思辨地看待死亡的话题,不是简单地认为死亡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具有良好思辨能力的人,善于总结,能够做出恰当的选择和决策。具有思辨能力的人,判断能力更强,具有思辨能力的人,思维更有宽度更有深度,具有思辨思维的人,创造人更强。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思辨教育就不是单纯地灌输,而是点燃孩子的火焰。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在对比阅读中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