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门前有俩座大山,一座是王屋山,一座是太行山。为了开辟道路,愚公决定带着子孙搬走大山。有一个聪明的老头路过,嘲笑愚公,认为这么做是徒劳无功的。愚公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这个寓言故事有很多疑点,子子孙孙未必是无穷无尽的,一旦遭遇战乱,或者自然灾害,大家庭很容易被摧毁。即便是没有战乱或者自然灾害。遇到编户齐民的改革,这样的大家庭很容易被政府拆散。在这方面,商鞅是大家庭的克星。
除非你生活在元朝,元朝统治者身上保留了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懒得搞精细化管理,鼓励大家庭地方自治。其他王朝,为了强化中央集权,都会选择限制大家庭的发展,根本不允许你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从现实的操作层面分析,愚公移山的故事弥漫着浓浓的反智主义。如果站在法家角度,反智主义是成立的。法家做事一向重视效率,无论是李克还是商鞅,对于效率的追求已经到了变态的程度。搬走俩座大山,历经几代人,耗时上百年,这是法家不能接受的事情。
对于法家来说,时间是做事必须考虑的因素。解决问题,不能动不动就百年大计。不是说百年大计不好,而是投入大,见效慢,病人可能熬不到见效那天就死掉了
举个例子,带你感受一下法家是如何效率导向的?李克在治理魏国的时候,军政和民政逐步合并,地方官不仅是军事长官,还是行政长官。为了解决当地民事诉讼的问题,李克决定射箭定输赢。谁赢了射箭,谁就赢了诉讼。对于弱势群体不擅长射箭的人来说,这非常不公平。对李克来说,这种做法效率奇高,我不用花时间收集证据,不用花精力甄别信息真伪,更不用耗费心神做出正确的裁定。大大节约了时间成本,短时间就把问题解决了。
如果站在儒家角度,愚公移山是假的反智主义。愚公移山的背后是儒家固本培元的思路。即便是投入大,见效慢,固本培元也必须做。为了国家的长久治安,做事一定要走正道。而人间正道是沧桑。法家就经常嘲笑儒家的沧桑,认为很迂腐。
面对质疑,儒家精英并不在意。司马光自称为迂夫,翻译地直白一点,就是蠢货的意思。他认为越迂越好,即便是当时不被接纳,只要百年之后,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迂夫就很有价值。
孟子也有类似这样的观点。孟子跟魏惠王对话的时候,建议魏惠王仁义为先,利益在后。这个观点被很多人诟病,即便是儒家精英,都认为孟子很迂腐。因为魏国接连战败,首先是输给了齐国,紧着着有战败国了秦国。在当时的局面里,巩固国家利益,解决当下的燃眉之急才是正道。
孟子并不是反对利益,而是认为仁义才是国家长久治安,富国强兵的根本。有了仁义,自然就有了利益。
魏惠王作为现实主义的政治家,显然不会接受这种思路。即便是我知道,这么做有危害,我也顾不了那么多,先解决燃眉之急再考虑固本培元的问题。
孟子和司马光在治理国家的时候,推崇固本培元的价值观,即便是投入大,见效慢也没关系。因为人间正道本来就是一条沧桑之路。只要意志坚定,持续走正道,愚公移山是可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