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被小人陷害了怎么办?

在中学的时候,我们学过一篇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在这篇文章里,邹忌通过与城北徐公比美的故事,建议齐威王广开言路。齐威王把这个小故事说动了,从此门庭若市(成语门庭若市就是出自这里)

学完这篇文章之后,老师让我们写读后感,我是这么写的:邹忌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总理,长大之后,我要成为邹忌这样的人。

长大之后,我没有成为邹忌这样的人。因为邹忌的智慧除了用于劝谏齐王,它还用于构陷田忌(田忌赛马的主人公)

简单交代下邹忌构陷的时代背景。在孙膑的帮助下,田忌打赢了对魏国的战役,迎来了人生中的高光时刻。等田忌班师回朝之后,邹忌担心田忌的威望和地位要远远高于自己。怎么办呢?

邹忌有俩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拿出高风亮节的格局,跟田忌握手言和。第二个选择是,死磕到底,既然明面上斗不过田忌,那就出阴招吧。

邹忌毫不犹豫选择了第二个方案,为什么不选择策略一呢?邹忌也有他的苦衷,我底下这么多兄弟追随我,一旦主动示弱,底下的兄弟们就会拜高踩低,主动投到田忌门下。对于邹忌来说,示弱是一个动摇凝聚力的信号。

于是邹忌派人到大街上占卜,散步田忌准备谋反的谣言。智慧的邹忌,使用小人的方式,动摇了齐威王对田忌的信任。很多人认为邹忌的构陷非常低级,一看就知道是构陷。

其实现实生活中,构陷一个人并不需要缜密的设计,只要设计这个陷阱的利益够大,就不难让当事人做出错误的判断,而各种情绪、偏见、猜忌也会不着痕迹地添油加醋、煽风点火,把容易解决的问题变得难解,令细小的局面变得不可收拾。

换句话说,邹忌并不需要缜密的布局,只要播下一颗怀疑的种子,齐威王自己就会把这课怀疑的种子培养成参天大树。

面对小人邹忌的的构陷,田忌怎么办?他有以下几个选择

第一,身正不怕影子斜,脚正不怕鞋子歪。小时候,我在面对被人诬陷的困境,我就是按照这句正确的废话,来采取行动的。这是好人教育对我的影响,我相信大部分乖乖学生,都是这么做的。随着阅历的丰富,我一直质疑,好人教育是不是降低了个体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二,相信朝廷,圣明天子一定会主持公道的。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这句话最大的问题,在于我们没有站在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对于齐威王来说,真相对于他说并不重要,田忌是否谋反真的那么重要吗?面对这种问题的时候,大部分的君王都会选择宁可信其有的态度,因为谋反过于敏感和严重。即便是查明了真相,齐威王发现这是构陷,他能怎么办?难道要按照律法,对总理治罪吗?

一旦站在齐威王角度思考问题,你会发现,邹忌如果选择,相信朝廷,圣明天子一定会主持公道的策略,大概率,邹忌是会死无全尸的。

或者这么说,田忌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但是这个正义需要在家破人亡之后,才有可能来临。田忌还会选择这个策略吗?答案肯定不会。

就好比冤假错案,如果有人告诉你,等你坐牢满十年之后,政府才会给你平反,你能接受吗?

田忌毕竟是腥风血雨杀出来的大将军,他果断地放弃了策略1和策略2,面对来势汹汹的构陷,田忌毫不犹豫地放弃多年苦心经营的地位和财富,选择远走楚国。等待东山再起的机会。后来齐威王的儿子齐宣王继位,发现田忌是被构陷的,派人迎回了田忌。

这是不是意味着,被小人陷害之后,除了逃避没有更好的策略?有没有成功的策略呢?

有,建立完善的法律机器,依靠公开、明确的条文法。无论是谁,只要触发了这架机器上的某个按钮,都会自然进入相应流程,在流程里按部就班,一视同仁。

苏轼是成功脱险的经典案例。宋朝的法治建设非常完善,苏轼因为讽刺青苗法触发了机器上的按钮,于是开始进入相应流程,被抓捕,被审讯,被核准,被定罪。走完流程之后,竟然是无罪。要不是因为神宗认为苏轼在挑战他的权威,苏轼大概率是相安无事的。

可惜,当初的齐国并没有类似宋朝的法律机器,田忌只要远走他乡。在人生中的高光时刻,跌落到了人生低谷。用祸福相依形容田忌,再贴切不过。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