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陵之战失败之后,战败国魏国,国运衰退,战胜国齐国,冉冉升起。双方的国力此消彼长。面对强大的齐国,总理惠施建议魏惠王向齐威王低头。
惠施认为英明的君主能屈能伸,不能只会使用蛮力和武力。建议魏惠王伏地做小。一旦楚王知道这个消失之后,死要面子又好勇斗狠的楚国一定会攻打齐国,这样,魏国就可以坐收渔利。
这个建议最大的弊端是实操难度很大。如果告诉魏国人民,消息肯定会传到齐国,计划就会失败。如果瞒着大家,就算魏惠王丢得起这个脸,魏国的贵族也受不了这份屈辱。
告诉魏国人民显然不可行,瞒着大家,魏惠王甘愿做小是否可行呢?历史上是否有成功的案例呢?大家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越王勾践。
上中学的时候,我曾经把越王勾践作为励志的榜样。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句座右铭不断激励我前行。每次你想放弃的时候,一想到这句话,你都会咬紧牙关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会。
勾践当时的低姿态,远远低于惠施给魏惠王的谋划。勾践不仅卧薪尝胆,在吴王面前,他就像一个随时准备为主公牺牲的奴仆。勾践干了很多奴仆的事情,在吴王生病的时候,勾践第一个冲上去,抓起一把夫差的粪便品尝,然后向夫差祝贺,说这病不用担心,一定会在某某时候痊愈。
这段内容出自《吴越春秋》,高度文学化的描写未必可信。如果勾践真的把姿态低到这个份上,勾践就很难有复仇的机会了。越国人民不可能接纳他,勾践身边随便一个贵族,振臂一呼,都不难成功篡位。一个品尝夫差粪便的奴仆,是不可能让越国人民敬畏的,更不可能震慑身边蠢蠢欲动的野心家。
拜高踩低是人性,当你低到尘埃的时候,一定被万人踩。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不是人情凉薄,而是人性本就如此。咸鱼翻身,病猫成为雄狮的故事很励志,但它并不真实,不是说不可能,而是几乎不可能。一个如此卑微的勾践是不值得越国人民拥戴的。
越国人民是不会给卑微的勾践下跪,他们只会给傲娇似神的勾践下跪。
这是惠施带来的难题,如果魏惠王向齐国服软低头,魏国的贵族肯定受不了这份屈辱,魏惠王也很难向魏国人民交代。
服软低头的策略,韩国总理申不害曾经建议韩昭侯向魏惠王服软低头。在马陵之战没有发生之前,魏国是老牌强国,韩国根本不不是魏国的对手。于是,申不害建议韩昭侯采取示弱的国策,也就是低头装孙子,闷声发大财。
这个策略适用于同学聚会的场景。在丈夫参加同学聚会之前,妻子嘱咐老公千万不要炫富,一定要示弱哭穷,免得被人开口借钱。
在战国强敌环此,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示弱的政策其实有很大的问题。为什么呢?因为生存压力越大,人心越会趋向归于强者,这是不可违拗的天性。主动示弱只能作为权宜之计,一旦作为基本国策,示弱注定会变为真弱,等你回过神来,要想翻身就很困难。
反而是秦国穷兵黩武的政策,打肿脸也要充胖子的策略,更有助于获取国家利益。跟现在借钱是一个道理,如果你采取示弱的政策,是很难借到钱的,因为金主会担心你还不上。只有你底气十足,打肿脸充胖子才能借到更多的钱。
韩国示弱低头的国策,并没有给自己赢得多少利益。相反,秦国打肿脸充胖子的政策,不仅对外保持了威慑力,对内也产生了凝聚力。
总结越王勾践和韩昭侯示弱的政策,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示弱低头并不适合魏惠王。如果他采取了这个策略,魏国死得更快。怎么办呢?
魏惠王采取了一个互相吹捧的策略。跟示弱低头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在于,一个是通过贬低自己抬高对方,一个是通过吹捧赞美抬高对方。
我是乌龟王八蛋,你大人不记小人过,这是自我贬低来抬高对方。另外一种是这样,我自命英雄豪杰,没想到你才是大英雄。这是通过吹捧对方来抬高对手的身份。
显然后一种更符合魏惠王的身份,既服软了,自己也不算没面子,本国贵族也不会觉得这是屈辱。于是魏惠王在徐州建议齐威王称王,齐威王也很识抬举,给足了魏惠王面子,回敬魏惠王一顶王的帽子。魏惠王和齐威王互相戴高帽子的事情,历史上称之为徐州相王事件。
为什么大佬之间喜欢互相吹捧?原因在这里。互相戴高帽子才符合大佬之间的社交策略。谁都不会觉得没面子,谁都对得起底下追随的兄弟们。一旦有一方示弱低头,传出去队伍就不好带,对内就很难维持凝聚力,对外的威慑力也会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