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的说服策略

先说历史背景,战国时期,强大的魏国和齐国掰手腕,在这场较量里面,影响了很多王侯将相的命运。魏国的太子,主将庞涓,还有齐国的大将军田忌,孙膑。这场著名的战争裹挟了无数人的命运,甚至改变了魏国的国运,魏国从此一蹶不振,直至灭亡。

首先被改变命运的是魏惠王的太子。按说太子领兵出征是不符合规矩的。王命难违,不情愿的太子最终还是踏上征途。

在征途过程中,有一位徐先生跑过来献策,说自己有百战百胜之术。这句话听起来很荒唐,因为战争充满不确定性,即便是战神如吴起、霍去病,但不可能百战百胜。

徐先生给出来的策略很简单,不出战,只要太子不出战,就可以保证百战百胜。他给出的理由戳中了太子内心的小算盘。

1 即便是太子打赢了战争,也不会比以前更富?

2 即便太子打赢了战争,也不会比以前地位更高。因为自己是太子,魏国迟早是自己的。

3 一旦输了,很有可能丧失魏国的继承权,甚至失去性命。

徐先生是顶尖说客,没有给太子质疑的空间,更没有给太子犹豫的策略。现实生活中,当然很少有类似这样的策略,所以很多人才会患得患失。现实生活的决策,经常左右摇摆。

太子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徐先生的意见,决定不出兵作战。在这个时候,高明的徐先生给出了第三条意见,您现在想退兵,不太容易。

徐先生看出了太子作为这支军队的最高指挥官,背后不得已的苦衷。很多人认为,领袖高高在上,在上面发号施令,下属卑躬屈膝,在下面只能听话照做。这是一个雾里看花的观点。领袖其实经常被民意裹挟,不见得是真的拗不过民意或者集体意见。而是一旦你一意孤行,领袖付出的成本很高,甚至面临巨大风险。

我见过一意孤行的领袖,轻则离心离德,失去了团队发自内心的信任。没有信任文化的团队,管理成本徒增。你需要360度管着员工,连迟到这样的小事,都需要操心,甚至连一个垃圾桶都需要领袖亲自审批,财务才能拨款。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诞生了很多这样的领袖。据说某某大型饮料集团,经常抱着一堆签字文件上飞机。全公司大大小小的费用支出,全部需要这位董事长亲自审批。

重则团队撕裂,众叛亲离。前端时间著名的双汇父子大战,想想都后背发凉。父子反目成仇,跟领袖不尊重民意、不采纳意见有很大关系。

当年的魏国太子也有类似的不得已苦衷,贵为太子也需要尊重民意。这个时候撤兵,等于剥夺了很多人升官发财,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

徐先生是一位高明的说客,不仅没有留给太子质疑的空间,意见更是板上钉钉。同时他还能洞穿领袖不得已的苦衷。在古代信息闭塞的环境,实属罕见。

其实在徐先生之前,还有一位高明的说客,他的说服术更是登峰造极,直到现在很多人也在使用类似的说服策略。在太子出征之前,他建议太子弟弟去太后那边哭诉,阻止太子出征。说服的理由是这样的

1 如果阻止成功,你相当于卖给了太子一个天大的人情,太子登基之后,肯定会回报这份人情

2 如果阻止不成功,太子年纪轻轻领兵出征,肯定失败,因为齐国的将领田忌经验丰富,孙膑足智多谋,太子一定会失败。到时候你就会继承王位。

这段说服的理由,特别高明,背后隐藏了俩个顶尖技巧

1 策略左右逢源,没有给决策者预留犹豫的空间,当事人不会患得患失

2 把概率说成必然性,斩钉截铁,根本没有给当事人质疑的机会。

站在旁观者角度,你会发现里面有很多观点都站不住脚。战争瞬息万变,太子一定会失败吗?失败了一定会被魏惠王废掉吗?废掉之后,一定是你继承王位吗?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类似这样的质疑都是旁观者才会有的。作为当局者,很难置身事外,因为你面临一个巨大的利益诱惑。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再强大的理智防线都会松懈,甚至被击穿。当事人会不由自主地被一定的语言、武断的语言煽动情绪。

今天的营销延续了类似的说服术,只要把话说得板上钉钉,仿佛事情就真的板上钉钉了

为什么市面上有承诺包过退费的产品?本质上还是上面的说服技巧,把概率说成必然性。凡是无条件退款的产品,背后都是一个原理。当年我在北京的时候,老东家有一款针对高三学子的承诺班,承诺考上共同制定的大学目标,如若没有考上,退一半的学费。这个班型成为了那个年代的爆款,吸引了很多河北的家长。不得不让人叹服,高级营销策略背后巨大的魔力。

如果这个承诺班,换成另外一种表述,你孩子大概率可以考上目标学校,你孩子只要好好配合老师,考上目标学校应该问题不大。换做类似这样偏于严谨的表述,显然是营销大忌。同理,如果说客面对太子弟弟说,太子一旦出征,打败仗的可能性比较高,如果打了败仗,被擒或死亡的可能性也比较高,话虽然更有道理,更严谨,但说服力却大打折扣。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厉害的说服策略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