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一鸣惊人的齐威王召集大家商量,要不要就韩国?
齐国总理邹忌率先表态,韩国不能救
齐国大将田忌表示反对,韩国应该救,如果不救,魏国灭掉韩国必然一枝独秀,打破七国平衡。
最后主角出场,孙膑认为,韩国应该救,但不是现在,等韩国快要被魏国灭掉的时候再出手。为什么不早救呢?原因有俩个,第一,现在救等于齐国替韩国承受了魏国大军的全部压力,反而会陷入军事被动,第二,韩国快撑不住的时候再出兵,齐国再出手相救,等于卖给韩国一个天大的人情,让他们感恩戴德,那个时候魏国已经精疲力尽,战斗力大打折扣。
总结下来,晚一点出兵,齐国可以利益最大化,既可以名利双收,收获也一定不会小。
如果我们把国家之间的互相救援,简化为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忙。孙膑晚救的做法,成为了后世人精的标准选择。
在一个人最需要的时候,你如果施以援手,对方一定会感恩戴德。就好比一个孤独的人,特别需要盟友,一个口渴的人,特别需要甘泉。很显然,孙膑深谙人性,属于人精中的极品。
为什么现实生活,你经常听别人吐槽,说某某某,忘恩负义,不领情?大部分情况都是因为帮助的时机不对,帮忙过早。
为什么不能过早帮忙?背后有一个曲突移薪焦头烂额的故事。据说有个人拜访某户人家,发现他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着柴火。于是他建议主人,把烟囱该成带拐弯的,把柴火移开,不然很容易发生火灾。
主人没有理会,后来果然失火了。街坊邻居赶来支援,总算把火扑灭了。为了答谢邻居,主人置办酒席,出力最大的人坐上席。却唯独没有请那位给他提建议的人。
有人就批判这位主人,说他最应该感激提建议的人,如果当时采纳了建议,今天就不会破费。对于提建议的人,毫无感恩之情,一点都不领情,反而把焦头烂额的救火者安放在上席。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在失火之前,任何建议都是噪音,任何防火的措施都是在增加成本。如何帮助别人利益最大化呢?做那个焦头烂额的救火者。而孙膑就要做那位焦头烂额的救火者。
当韩国快被消灭的时候,命悬一线最紧张的时候,齐国的帮助可以赢得最大的利益。韩国会把齐国当成大救星、大恩人,一辈子都感恩戴德。
很显然,田忌的做法显然不脱,在韩国没有被打疼之前就出手援助,注定得不到韩国多少感激,更遭的是,自己却付出了很多。
对照现实,我发现自己不是人精。我有一个朋友,管我借钱,我二话不说,借给对方十万。坦白说,对方并没有领情。后来还因为催促还钱,搞得双方都不愉快。而我竟然产生心理负担,不应该催她还钱。
当然我也接受过别人的帮助。有俩个小事情一直念念不忘,二十年前小学毕业典礼上面,我第一次登台唱歌,非常紧张。为了缓解我的压力,当时的班主任陪伴我唱歌。十年前北京,在打球的时候,被人撞伤了眉骨,血流不止,送到医院的时候,身上没有带钱,一个江西的医生帮我垫资了医疗费。
这俩件事,我一直念念不忘,心存感激。可能对方早就忘记了,但对我来说,却是莫大的恩情。因为我是那个被打疼的韩国。
一斗米养恩,一担米养仇,说的也是这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