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侯死后,继任的魏武侯与吴起进行了一段经典对话。司马光其实很讨厌法家做派的吴起。因为司马光觉得吴起的德行有问题,属于德胜才的代表人物,跟智襄子一样,不能重用。按照司马光的风格,吴起不可能作为正面人物出现在资治通鉴里面。这次例外,司马光给足了戏份。
魏武侯跟吴起一起坐船,惊叹魏国的山河险阻。在这个时候,吴起一改法家做派,说,国家的稳固,在德不在险。这里德不是指道德,而是孟子口中人和的意思,也是凝聚力的意思。从吴起嘴里,蹦出在德不在险。确实很不符合吴起的气质。
不符合吴起气质的事情还有一件,司马光也给足了笔墨。
吴起在劳军的时候,看到一个士兵身上有脓血,于是俯下身段,为这名士兵吸脓血。作为儒家知识分子的代表,司马光对于这件事情,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报道。这事简直完美地满足了儒家对于治国的想象。以德治军,温情脉脉,爱民如子。现实情况是什么局面呢?司马光所在的北宋,军队充斥了大量的游民。这些游民的特点是,野蛮残忍,崇拜暴力,跟野兽差不多。
很难想象,面对这样的士兵,最高统帅可以俯下身段吸脓血。在我看来,几乎不能。这样的军队只能诞生暴君,有暴民就有暴君,有什么样的韭菜,就有什么样的刀子。回头一看,吴起简直就是战国时代最后一片璀璨的晚霞,美得让人忧伤。
正是因为,吴起的行为对治理国家实在是具备重大的借鉴意义。司马光才大书特书。站在政治家的角度,吸脓血事件完美诠释了什么是爱兵如子?值得后世效仿。
如果站在妈妈的角度,她会怎么看呢?那个被吴起吸脓血的儿子妈妈,听闻这个事情之后,失声痛哭。别人问她为什么?她说,我的另一个儿子也被将军吸过脓血,后来打仗的时候,变得勇往直前,不知道后退,后来战死沙场。
从这个角度看过去,吴起吸脓血的事件,变得残酷又现实,一点温情都没有。反而是一个无助可怜的母亲,希望儿子平安回来。
如果站在庄子的角度,他会怎么看呢?他会狠狠地批评这种为了功名富贵不嫌恶心的人。
如果站在旁人角度,吴起不过是在收买人心,忽悠士兵为自己卖命,来成就自己的功名。
如果站在士兵角度,士兵目睹了主帅跟自己枪林弹雨,同甘共苦,还亲自为自己吸脓血,如果不感动,就太不近人情了。不过在北宋,当军队游民化之后,在军队讲人情,是一种奢侈,几乎不可能。
如果站在管理者角度,这是一个稳定军心、提振士气的管理问题。当年土木堡战役,之所以会溃败,就是因为最高统帅朱祁镇,在王振的唆使下,完全不顾士兵死活,肆意妄为,连续做出错误决策,50万精锐在大雨中,泥泞前行,士气降落到冰点。对于任何统帅来说,稳定军心、提振士气都是首要问题。只不过,吴起的做法前无古人,开启了爱民如子的先河。
在这方面,唐太宗做得不错。太宗身份高贵,稍微放低一点姿态,军队都为之欢呼。再加上,太宗的表演能力比吴起强。在太宗的管理下,军队极具战斗力。
吴起的治军风格,并不是通往成功之路的唯一做法。我们对比下一代战神霍去病同学。霍去病从小娇生惯养,他在行军打仗的时候,不仅要吃好喝好,还要玩好,完全不顾士兵的死活。汉武帝很疼他,每次在他出征的时候,都会给他准备一俩车,放满米、肉。霍去病同学从来不会拿出来分享。但这丝毫不妨碍,他赢得军心和民意。这不得不让人叹服,他高超的军事素质,战场上面精准的判断
对于军队来说,打胜仗是提振士气最好的方式,没有之一。屡败屡战,依旧士气不减,只有曾国藩可以做到。而他是中国历史上的半个完人。
不断打胜仗,像霍去病同学这样冷酷而虚伪的统帅其实也可以赢得军心和民意,百战百胜,走上功名利禄的顶峰。
成功之路,显然没有一定之规。只不过霍去病的成功无法复制,成功经验也没人学得来,而吴起是可以被拿来效仿的。就像写诗,李白没法学,但杜甫可以学。
司马光正是出于这个目的,对于爱民如子的治军方式给与了浓墨重彩的表扬。因为他温情脉脉,有爱、有温度,很符合儒家的气质。
写在结尾,吴起死得很惨,从魏国来到楚国之后,因为推进改革,过于激进,过于法家。在新旧皇帝交接之时,遭到贵族清算,一代名将惨死楚国。